2022课标解读及心得: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目标解读-尊龙官网

时间:2022-06-27 10:2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课标解读及心得: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目标解读,供大家参考。

 2022 课标解读及心得: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培养目标解读 摘要

 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义务教育的总纲和蓝图,统领义务教育课程发展方向。为此,特别需要把握新订义务教育“三有”培养目标的时代意义和基本内涵,澄清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等关联概念的关系,从学校层面的毕业生形象和学段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等方面推进培养目标体系建设。

 关键词

 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关联概念 培养目标是义务教育课程的总纲和蓝图,统领义务教育课程的发展方向,因而特别需要认真研读和把握新订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时代意义,澄清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关联概念,推进从政策规定到实施行动的目标体系建设。

 一、 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时代意义 (一)回答义务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首要根本问题 新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确定的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及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育的新论述和新要求,认真擘画并努力回答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进而富有新时代特点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样的“三有”培养目标,一方面坚持了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培养目标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又结合了义务教育发展新特点和时代新要求,体现了培养目标与时俱进的变化性和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指引义务教育课程的战略发展方向 九年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这一时期正是儿童少年身心成长最快、最关键的阶段。因而厘定义务教育培养目标,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这是指引义务教育课程发展方向的战略性决定,将持续深刻影响未来十年数以亿计儿童少年的学习和成长,对于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发展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国家通过厘定培养目标,对义务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做出整体刻画和规定,反映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刻背景和深远价值。从国内背景来看,义务教育的工作重心已由规模发展为主转向内涵发展为主。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提出更高要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另一方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战略不断为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新内涵和新动力。对于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做出重大战略部署,要求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建立长效机制,优化育人蓝图,加强课程建设,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国际背景来看,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主要发达国家都在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尤其注重从义务教育阶段抓起,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以便赢得未来人才竞争优势,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里的人才竞争优势。我国更是整体谋划国际和国内“双循环”战略,在深入推进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同时,持续深化对外开放,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通过互联互通和文明互鉴,促进大交流和大发展,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 2035 年要走在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

 面对新的国内国际形势,我国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厘定和贯彻落实,需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和脉搏,肩负更高时代使命,深入研究课程改革新形势,把握国际课程改革新动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吸收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方式,对标构建高质量教育要求,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强国战略之中。

 二、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 (一)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 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国家整体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必须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特点,因而是义务教育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规定和毕业生形象的整体刻画,是义务教育课程发展的蓝图和总纲。对此,新版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栏目下有一段总述性的文字,阐释了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

 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也就是说,从总体要求来看,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厘定思路是,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大计,体现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着手于“六个下功夫”重点措施,落脚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具体目标要求,使得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更加符合义务教育的实际和阶段性特点。

 (二)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厘定的“三有”时代新人形象设计,是把对于青年一代的要求和期望具体转化为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结果。诚如的嘱托,“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为此,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第一条就是“有理想”,把它作为义务教育学生形象的首要特质,要求树立远大理想,发挥理想激励和引领作用。第二条是“有本领”,把它作为义务教育学生形象的主要特质,要求践行远大理想,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学好扎实本领。第三条是“有担当”,把它作为义务教育学生形象的重要特质,要求把远大理想和扎实本领汇聚成个人和社会的自觉使命与责任。

 其中,“有理想”的具体要求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努力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领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懂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理,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明确

 人生发展方向,追求美好生活,能够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

 “有本领”的具体要求包括:乐学善学,勤于思考,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自理自立,热爱劳动,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强身健体,健全人格,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适合自身的运动技能,树立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具有抗挫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向善尚美,富于想象,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初步的艺术鉴赏、表现能力。学会交往,善于沟通,具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有担当”的具体要求包括:坚毅勇敢,自信自强,勤劳节俭,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状态。诚实守信,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念与法治意识。孝亲敬长,团结友爱,热心公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积极为社会作力所能及的贡献。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珍爱生命,树立公共卫生意识与生态文明观念。具有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的意识。关心时事,热爱和平,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三、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关联概念辨析 (一)培养目标在关联概念连续体中的位置 长期以来,对于培养目标以及在培养目标上位或下位的关联概念,

 往往存在一些误解,认为这些概念说法都是空的虚的,只有要教要学的内容才是真的实的,因为那才是每堂课都要实实在在去做的。殊不知,从教育目的,到教育方针,到培养目标,到核心素养,再到课程目标,乃至更为下位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一个从思想到行动的关联概念连续体,需要想清楚、说明白、写准确、做实在,这对于完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乃至整个教育教学行动,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它们各自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只有置于这个关联概念连续体之中,才能更加确切地显现出来。

 因此,如果要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培养目标,仅仅靠理解和掌握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培养目标置于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家族当中,才能获得更加贴切的意义把握。如果以培养目标为参照,梳理与其相近的关联概念,那么,在培养目标的上位有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两个概念,在培养目标的下位有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两个概念,于是就形成“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这样一个连续性的概念家族。

 在这个概念家族中,培养目标是中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一起构成了一个从思想到行动的关联概念连续体。它们联系紧密,相互依托,是一个整体,但又各自有所侧重,在这个关联概念连续体中拥有自己的特定位置。

 (二)培养目标的上位概念——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在培养目标关联概念连续体中,培养目标有两个上位概念,一是

 教育目的,二是教育方针,两者都对培养目标的厘定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首先,来看看第一个上位概念——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主体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总要求,它在宏观思路上回答“培养什么人”这个首要和根本的问题,规定通过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当然,教育目的主体是多层次和多类别的,可以有国家民族的教育目的,也可以有政党团体的教育目的,也可以有学校、机构、家庭乃至个人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的重要动力,就像马克思所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它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它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3] 在我国课程改革的语境中,提到教育目的更多地是指称更具决定意义的党和国家的教育目的。“它除了统一人们的‘教育目的’价值观念以外,还把它化为各级各类学校较为具体的培养目标,甚至各门课程、各种课业更加具体的目的,以便使‘应然的’目的转化为‘实然的’目的。”[4]我国长期以来对教育目的表述,比较稳定的关键词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总要求,是在“培养什么人”问题上始终坚贞不渝的大方向。

 其次,来看看第二个上位概念——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具体化的工作原则,是从哪些方面落实教育目的总要求的策略规定,是对“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提出的宏观政策要求,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做出内涵性提示和要求。长期以来,“全面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方针表述比较稳定的关键词,并在此基础上随着时代发展适时调整和丰富其中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内涵更加强调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教育方针,既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方向和总原则要求,又及时充实更具时代意义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策略,并随着时代发展和具体工作情境而不断丰富。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此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5] (三)培养目标本身的概念分析 在培养目标关联概念连续体中,培养目标是中心概念。培养目标是党和国家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规定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要求,是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一种理想或期望,包含人的社会角色性质或总体规格,以及质量规格或素质结构两方面的培养要求。“历史地看,在一个社会中,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格往往是比较稳定的,但是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却是不断变动的,因为它反映社会和人发展的新需求。”[6]

 我国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受到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指引和规范,具有两个鲜明的稳定性特征,一是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教育目的不变,二是坚持“全面发展”这个根本教育方针不变。

 如果从整个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体系来看,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就是其中“培养什么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规定,是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总体战略中的一种具体战略,也是党和国家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就拿义务教育培养目标中“三有”时代新人的要求来说,它其实是我国整个各级各类教育“三有”新人培养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它通过更为细致的具体素质规定来反映义务教育的阶段性特征而已。

 但如果从义务教育的角度来说,培养目标却是义务教育的总纲,是义务教育课程发展总的蓝图。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现,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转化为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总体战略构想。当然,在技术层面,培养目标的内部结构取决于社会、学科和学生的要素分析和关系理解,既要回答义务教育培养人的总体规格,也要回答义务教育学生尤其是义务教育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和关键素质,同时还要蕴含教育实践具体化的一体多样开放结构,以便开展从政策规定到实施行动的培养目标体系建设。

 (四)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在培养目标关联概念连续体中,培养目标还有两个下位概念,一是核心素养,二是课程目标,两者都对培养目标的厘定具有重要的支

 撑作用。

 先探讨第一个下...

推荐访问: 解读 担当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