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读材料: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个步骤(全文),供大家参考。
解读材料: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五个步骤 作
者:
庄照岗/吴丰强
作者简介:
庄照岗,男,河南开封人,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语文一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语文教学与改革研究;吴丰强,男,江西九江人,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语文科组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文本解读及作文教学研究(广东 东莞 523808)。
原发信息:
《湖北招生考试》(武汉)2015 年第 20158 下期 第 20-24 页
内容提要:
一直以来,审题都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随着近年来对新材料作文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新材料作文常常以现象或事件的形式呈现,没有提示语,没有观点,这给考生审题立意带来了障碍。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实质就是解读材料,当面对新材料作文时,要学会按照概括性解读、分析性解读、符号性解读、参照性解读、背景性解读这五个步骤要求依次审读材料,并且学会灵活运用,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
键
词:
高考/作文/审题/解读/立意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6 年 01 期
一直以来,审题都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材料作文在“理解上不设阅读障碍,立意上具有多种选择”的优点,虽然无形中降低了审题的难
度,但降低难度不等于没有难度,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对新材料作文研究的不断深入,命题日益规范、成熟,很多新材料作文常常以现象或事件的形式呈现,没有了提示语,没有了观点暗示,这在另一个层面上给学生审题立意带来了障碍。难怪《语文月刊》副主编胡家俊先生感慨:“学生读不懂材料就无法进入写作,这究竟是考阅读还是考写作?”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实质就是解读材料。
我们先看一下广东省 2012-2014 年的高考作文题目:
2012 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 800 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3 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 800 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4 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广东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的变化趋向:2012 年“我愿意生活在……”是一种观点的呈现,2013 年“捐助和接受捐助 or不接受捐助”虽然没有提示观点,但暗示了写作的角度,而 2014 年“黑白胶片 or 数码照片”则只是呈现了核心话题或核心概念,完全看不到观点的影子。可以说 2012-2014 年广东高考作文命题在观点的提示上经历
了明示到暗示再到不示的转变,对于这种转变,审题就彻底变成了理解材料,解读材料。
新材料作文相对于以往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材料”,材料是考生写作的起点和基石,是防宿构、防套作的利器,是将考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的最好平台。材料的作用主要是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起注释和说明的作用;材料中隐含着命题者的意图;材料是作文的起点,也是作文的范围,材料既是限制,也是提示;材料帮考生打开思维,也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那么如何解读材料?如何审题立意呢?笔者认为,可以依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第一,概括性解读
概括性解读,也叫整体性解读,就是在解读材料时要有全局意识,要着眼材料整体,统观材料,整体把握材料的含意,提炼核心话题,找准关键概念。而不纠缠于局部细节,不在外围词汇上打转,不“抓一鳞而弃全鱼”“不窥一斑而舍全豹”。
比如 2013 年广东高考作文“慈善捐助”,概括性解读,首先是整体理解材料、概括材料:富翁想捐助三个贫困家庭,但三个家庭态度(反应)不一,或者可以更概括一点为捐助与受助或慈善;接着我们筛选材料中的关键词:慈善、捐助、感激、接受、偿还、施舍、拒绝;最后是确定立意的角度:从整体的角度谈慈善,从富翁的角度谈捐助,从家庭一、家庭二或家庭三的角度谈受助。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概括性解读的范式,即审题范式:面对……我认为……因为……(紧扣材料发表看法)。如果考生没有从整体上解读材料,往往就会出现“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问题,即很多考生审题时,不从材料整体出发,没有认真领会材料中故事情节间的相关联系,忽视材料的整体内涵,肢解割裂,只依据某一局部情节就草草立意,从而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式的思维错误。比如有考生看到“白手起家”,就大谈如何发家致富,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比如有考生看到“同情”,就大谈做人需要有爱心,有悲悯之心等。可以说,概括性解读,就是防止考生断章取义、偏题跑题的第一道屏障,而“面对……”指向的就是材料,目的是防止考生从材料当中抽取一个概念后,就抛开材料、丢开材料而无线延伸、生发,这是第二道屏障。比如有考生从家庭三的反应中提炼出一个“骨气”的话题,于是剩下的 700 个文字就大谈这个骨气,说闻一多怎么有骨气,朱自清怎么有骨气等,明显在审题上发生偏差。
概括性解读的成果,最好的呈现位置在开头,比如:
古人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利益面前,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境界。面对着富人善意的捐赠,穷人们的态度迥然不同,我最欣赏的是这样一种人——“犹疑着接受了捐赠,并决定将来偿还富人。”(写作示例一)
古语有云: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而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不乏乐善好施、慷慨解囊的人们。材料中的富翁就是这样的典范。白手起家成
为富翁能够饮水思源、回馈社会,此举本就应得到褒扬。我们的社会欢迎也需要更多这样的人。(写作示例二)
第二,分析性解读
分析性解读,是对材料的微观透视,即从概括性解读对材料的宏观把握转向对材料的具体分析。这就涉及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虽然新材料作文的优点之一就是在“理解上不设阅读障碍”,但读懂材料是一个意思,读透材料、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与精髓又是一个意思,这就是区别。所以有些考生在材料的表层上打转,而有些考生则能够深入材料的内核,显得深刻而理性。如果概括性解读指向材料的整体,是将材料的解读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那么分析性解读则是指向材料的细节与内容,是对材料的条分缕析、深入透视。可以说分析性解读的过程,也是理解材料的过程,提炼有用信息的过程,观点形成的过程,思路打开的过程。
以 2014 年广东高考作文为例,当我们通过概括性解读把握到两个材料是有关“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并确定了写作角度之后,要想从毫无观点与提示的材料中提炼出、筛选出适合自己的观点,就需要回头具体分析、解读材料。首先,“黑白胶片的时代”,中心词是“时代”,限定词是“黑白胶片”,而“胶片”背后又暗含了技术与历史,整句话合起来理解就是:有一个时代,是黑白胶片的时代,那个时代,照片是黑白的,技术是胶片的,可以说虽然“时代”是中心语,但它只是一个时间,一个背景,那个时代的东西很多,但出题人想强调的还是黑白照片,将我们目光引向的是过去,是黑白照片,是黑白照片背后的情感、故事与追忆。其
次,“少、几个瞬间、一次次翻看、泛黄、模糊”,这几个关键词展现了黑白照片的具体特点,“少、几个瞬间”说明照片定格的是人生珍贵的瞬间,“一次次翻看”说明人们特别珍视这些照片,珍藏在身边,随时翻看,因为照片背后隐藏着美好的记忆和情感,在一次次翻看中记忆得以保存,情感得到慰藉,灵魂得以升华。而“泛黄、模糊”则说明了黑白照片的缺点与不足,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带给人们美好回忆的同时,也留下了遗憾。再次,一个“但”字,不仅是一种转折,更是材料的矛盾点,思维的闪光点,议论的生发点,大大拓宽了材料的思考空间:纸质的照片终会泛黄、模糊,这是黑白胶片时代给人们留下的遗憾。总之,通过对第一段材料的文本细读,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认识:黑白胶片时代,照片保存了人生珍贵的瞬间和美好的记忆,背后是浓浓的情感与多彩的生活,但同时也有遗憾与缺陷。
用同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来解读第二段“数码照片时代”,“时代”背后是一种时间的流逝,即从过去到现在的转换,“数码”则是与“黑白”的对照,背后是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同样,时代仍然是背景,关键则是数码照片及其背后的技术进步。“很多、点滴、分享、不泛黄、不模糊、快速浏览、频繁更新”等则是数码照片的特点,相对于黑白照片,这些都是它的优点与进步,但同时也是它的缺点,因为它稀释着人们的点滴情感。“但”字背后依然是辩证与智慧,科技的发展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与舒适的同时,也在侵蚀着我们的情感和时间,这是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困境:我们在得到,也在失去,这正是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
反思的。可以说,通过对第二段的解读,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数码技术时代,照片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但同时也稀释着我们的情感与生活。此外,第二段文字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词语,那就是“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中的“可能”二字,“可能”的出现凸显了立意解读的思辨色彩,也就是说:影像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并不一定会稀释生活中的点滴。或者说,科技进步、时代发展与人的生活及情感并不一定冲突,关键是我们如何理性且辩证地看待科学与技术。
第三,符号性解读
符号性解读,也叫象征性解读,就是在解读材料时把材料当作一个符号(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或性质的标识),用普遍性的眼光审视材料,而不是把材料当作孤立的、个别的、特殊的个案。材料中的“这一个”现象其实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个”现象中的一个,“这一个”其实是一个代表性的符号,代表着与之类似的“很多个”。我们要在解读材料时寻找“这一个”背后的“类”,由“个”到“类”,用普遍性的眼光和意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搜寻材料背后的意义。同时也可以由此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件或现象,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打开思维的大门,提炼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的观点。
如果说概括性解读和分析性解读都是对材料的分析、思考,都是在就材料谈材料,就事论事,那么符号性解读则是将我们的目光引向自身,引向实质,透过材料看到自身的影子、社会的影子,看到本质性问题。
以 2013 年广东高考作文“慈善捐助”为例,对之进行符号性解读,可以将富人捐助穷人这个现象当作一个符号,而且这个符号不是个案,生活中与之相似的事件还很多,比如陈光标高调慈善,汶川地震民众捐款救灾,壹基金的关怀儿童慈善计划,某人患重病社会各界组织捐款等,正是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类比中,我们开阔了视野,把握到了材料的实质与核心。因此,从整体的角度我们可以思考慈善的本质、意义、方式与规范性等;从富翁的行为中可以提炼出富贵不忘本,精神可嘉,积德行善,做仁义之事,爱心,良知,回报社会等主题;从“家庭一”可以提炼出感激、感恩的主题;从“家庭二”可以提炼出知恩图报的主题;从“家庭三”可以提炼出面子、尊严、骨气、自强等主题。
当然,对 2014 年广东高考作文“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也可进行符号性解读,黑白胶片与数码照片,主要陈述了一个我们能普遍感受与经历的社会生活的现象和事实。其本质是随着照相等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情感体验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黑白胶片的背后是情感、记忆、生活方式与态度;数码照片的背后是科技、生活、改变。
科技的进步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无意回避也不能否认。这是时代的必然,也是时代的魅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应该侵蚀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宰。是在“快时代”中日夜兼程行色匆匆,还是在“慢生活”中舒眉展眼低唱浅斟,其实只在于我们自己的心境。你可以选择花点金钱去商场买份礼物,也可以选择费点时间自己来做张卡片;你可以选择动动手指点点鼠标发送一条短讯,也可以
选择几页信笺数行文字传寄一份心思;你可以选择游走在手机和电脑之间,也可以选择看书、品茶、听小曲儿……你可以选择被更快更高效的科技无限期绑架,也可以选择在自己的内心将有限的时间无限拉长、放慢。(写作示例三)
第四,比较性解读
比较性解读,也叫参照性解读,即在解读一则材料时要同时参考、比较另一则材料,这种解读方式是基于材料之间的紧密联系,基于对材料形态和内涵的透彻把握,也称二元对立或多元互补。正是这种对立互补的关系,在思考一方时就不能抛开另一方,对另一方分析理解得越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