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交通安全优质课一等奖范文三篇-尊龙官网

时间:2022-05-23 19:0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一等:汉语词语一等:江苏百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奢侈品app,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交通安全优质课一等奖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幼儿园交通安全优质课一等奖3篇

幼儿园交通安全优质课一等奖篇1

《梅花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玷污、稀罕、抹净、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秉性、境遇、眷恋、毕竟、梳理、衰老、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蒙眬等词语。

其中“抹”“折”是读音易错的生字,需要点拨。“幽”字笔顺、书写容易出错,需要教师点拨。

区别三个词语:“蒙眬”“朦胧”“曚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领悟表达:体会借典型事例、借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法:感情朗读法,想象情境教学法,扶放结合法。  

学法: 1、勾画重点句段,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以点带面。

【教学过程】

一、 专项训练引入新课

“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梅居首位,所以,今天的专项训练是关于梅的诗句。1分钟背诵。

出示: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谁来背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果他能正确流利背诵,请给他掌声。x xx

这么短的时间,咱们同学能记得这么清楚,可真了不起。

本组课文都是抒发思乡之情,但所借的事物各不相同,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请齐读课题。

二、自学检测首席学官引领

课前,同学们借助自主学习卡已经对本课进行了预习,请今天的首席学官组织自学检查环节:【首席学官站在我的右侧,或者站在我的前面。】

首席学官:大家好,我是本周的首席学官,今天由我组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检查词语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找一位同学朗读词语。

玷污抹净稀罕大抵

蒙眬气节秉性眷恋

低头折节能书善画风欺雪压

首席学官指名朗读:1生预设无错误你的课前预习真充分。

学官补充学习:请大家注意,我预习的时候发现这个字有三个读音呢,介绍三个字的读音。当表示“擦”的意思时读:ma

预设2:这位同学请注意,抹净的读音。解释

师点拨:这位同学接着在书上随手记了ma 的读音,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首席学官:

在这些词语中,我发现“蒙眬”是“目”字旁,大家在写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

打断一下,这一处,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请看大屏幕,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谁发现了三个“蒙眬”的不同之处?

生交流,1生

你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掌声送给他。

师评价:这位同学速记能力很请,大家都要像他学习。

3、首席学官: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汇报:

我用段意合并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小时候,外公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落泪,因为弄脏墨梅图训斥我,因为不能回国而哭泣,并赠送墨梅图给我,等到了临别时送我梅花手绢这几件事,让我感受到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我用文题扩展法(要素串联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希望我也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并送给我墨梅图,梅花手绢,不断激励我。我感受到外祖父深深的爱国之情。

4、首席学官: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概括课文的方法,谁还能有不同的方法?

我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外祖父吟诗落泪、珍爱梅图、不能回国、敬送梅图、泪递手绢五件事,表达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师评价:抓住每部分中最重要的情节,是概括小标题的方法之一。

5、今天我们就检查就到这里,请陈老师继续上课。

首席学官对今天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不愧是大家的榜样,为你们点赞。

师评价: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的收获栏已经记录了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相信经过本课的学习你的收获会更多。

三、互学对话

1、下面我们走进课文,课前,我梳理了同学们的问题卡,最核心的问题就是:

(1)外祖父为什么哭?

(2)“梅花魂”是什么?

下面小组合作解决第1个问题,请看小组合作学习单,咱们采用小组闯关的形式来开展本次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自由选择一种星级。这是一星级学习单,这是三星级学习单,这是五星级学习单。

挑战来了,敢不敢挑战?那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学习吧!

出示:三次学习单并介绍

2、汇报交流:

2、选择一星级的小组在哪里?谁来交流?

预设1:【没谈到诗时】读课文的时候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谁抓住了文中的诗句来谈?

预设2:你不仅抓住了关键词,还能通过自己的体会来展开谈,学习能力越来越强了。

师点拨:同学们,我也喜欢“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句诗,看见思乡诗句就泪如雨下,这愁绪就如那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一般,千丝万缕,郁积于心。就让我们把这无边的乡愁送进诗句中读出来吧:

出示:诗句

这句句思乡诗句,怎能不触景生情呢?

师评价:感谢你们小组的精彩汇报。

3、挑战三星级的小组在哪里?谁来汇报?

预设1:学生答得不够好时。

出示三个段落的句子,哭的地方变红。

仔细读一读,你发现这三次哭的不同了吗?

生交流

师小结:外祖父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哭的程度一次比一次深。

师评价:你们小组不仅从文字中感受到外祖父的情怀,还有自己更深刻的见解,学习就是要这样,读思结合。

师点拨:同样因思念祖国哭,但程度是不一样的,见字流泪,触景生情,这是思乡之泪;再也不能回国了,难以压抑自己的情感,这是无奈之泪;当离别之时,所有悲伤、不舍全部克制在了心底,化作了深情之泪,一次比一次悲痛。这种感情多么真挚,又多么打动人心呀,让我们一起把这段文字读出来,感受外祖父对祖国那深深的眷恋之情吧!

出示: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小结:作者与外祖父之间一定发生过许多的事情,但唯独这几件事令作者难以忘怀,这就是借典型事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冰心也曾这样给作者写信:

请你来读一读:

出示:慧瑛女士:

   您的散文我很喜欢,特别是抒情中都有叙事,不是空泛地伤春悲秋,风花雪月,这种文字我看腻了!希望您照此再写下去,您不是“小冰心”,您有自己的风格。冰心

在叙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文章更真实,也更感人。

3、哪个小组敢来挑战五星级学习单?

生:

师评价:老师先要表扬他,在预习课的时候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外祖父为何不能回国?我告诉他,课下可以查阅资料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很可贵的是他搜集了资料。在众多的资料中梳理对我们有用的信息帮助理解文本,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此处:我来做一下补充:

教师助学:作者的外祖父洪镜湖先生是晚清的举人。清末国内战乱不断,福建一带人多地少,生活极度艰难,在这样历史的洪流中,洪镜湖先生随着一批人到南洋谋生。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已是新加坡的著名的富商。之所以不能回国,一方面是年龄大了,另一方面新加坡当地政府对他非常所倚重,不允许他离开;第三方面,当时国内局势尚不稳定,他不能回来。不是不想回国,而是因为这诸多的原因不能回国,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啊。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外祖父却像小孩子一样失声痛哭起来,请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11自然段。

师小结:全文没有思乡,却处处是思乡。其实作者在写外祖父三次落泪之时,她还在字理行间零星点缀着这样一些词语:

我们看到了,一起说:

出示:经史诗词、墨梅图、古玩

还看到了……

出示:梨花木大交椅、藤沙发、细绸子、

还有……白杭绸、细亚麻布。

同学们,这些是什么?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交流

教师助学:这些都是中国独有的民族特色,都是纯正的中国元素。身在星岛,却处处创设着古色古香、中国味道的家庭环境,说明外祖父时时刻刻思念着自己的祖国,有一份爱国之情,有一颗眷恋祖国之心。【板书:爱国眷恋心】

教师小结:

四、学习梅花魂

1、同学们在问题卡中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作者写的是外祖父,而题目却是梅花魂,梅花魂是什么?魂就是精神。

出示:这梅花……最有骨气的。

自己读读这段话,谁能找到梅花的精神?

预设1:四愈

四个愈字,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精神?我们借助想象走进文字背后的意境。

当寒风呼啸,百花凋零的时,梅花()

当()时,梅花)

评价:我也仿佛看到了已是悬崖百丈冰之时,那迎风怒放的梅花呢。

一起读读上面这段文字。

预设2: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从哪些语句中你感受到她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

2、师助学:

小结:四个“愈”字让我读懂了梅花的精神,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生交流:顽强不屈坚贞不屈百折不挠坚强不屈迎寒怒放不畏艰难迎难而上

小结:通过交流这些内容,我们感受到梅花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的品质,就感受到了梅花的品格、灵魂、骨气,梅花魂就是梅花精神。

这就是外祖父这段话的第一层含义——赞美梅花精神。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来读读这段文字。

出示:

3、再来看这段话,除了写梅花,还写了谁?

出示: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一起读读这个句子,通过这组关联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交流

预设1:你的理解真深刻,说明你真正走进文本学会思考了。

【这组关联词表达了外祖父更加强烈的情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是多么坚贞不屈、顶天立地。】

过渡:我们中华民族有这么多有气节的人物,你们都知道谁呢?用一两句话说说理由。

生交流

5、你们知道的真不少,这些故事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还有他们:

精忠报国,至死不渝的岳飞;

蓄须明志,宁死也不为敌人演出的梅兰芳;

宁可饿死,也不吃救济粮的朱自清。

6、同学们,看了这些了不起的人物事迹,你有什么感受?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具有梅花魂,也就是我们中华的民族精神、民族魂。(板书:民族魂)

7、(理解秉性)出示“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师:请大家看,文中秉性是什么意思?(本性)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

师:你读懂了外祖父说这句话的用意了吗?(课件出示)

我们先来看一段微课,这是作者陈慧瑛。播放微课

看了微课,你想说什么?

生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这是梅花的第三层含义,既是对作者的期望,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内心。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无论身在何地,都要保持那颗赤子之心。【板书赤子心】

让我们饱含深情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吧!女生读前面部分,男生读后面部分。

出示全段

总结:外祖父把梅花精神视作民族魂,所以爱梅花、赠梅图、送梅绢,作者借梅来抒发外祖父思乡爱国之情,这样的方法叫做借物抒情。

过渡: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不会磨灭心中对祖国,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外祖父是这样,许多海外游子同样如此。一起学习《枣核》这篇文章。

七、拓学升华

枣核

【作者:萧乾】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她说:“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文中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画下来,并说说你的感受。

枣核虽小,但寄托着朋友怎样的感情?你能说说吗?

小结:这思乡情也是爱国情的具体表现呀,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的游子思念故乡的民族深情,那故乡在诗人眼中又是什么呢?

一起欣赏一首小诗:

出示:

故乡

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生1)

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生1)

我在画中走来走去,(生2)

只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生2)

远远地离开了故乡的时候,(齐读)

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齐读)

一抬头,便能看见,

每当月下,透过薄薄的纱。

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幼儿园交通安全优质课一等奖篇2

 * 沁园春 长沙优质课一等奖

 共1课时

1 * 沁园春 长沙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2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有学过毛泽东诗词和有关秋景的诗词,但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一定对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不熟悉,对现代词也不熟悉,这是要重点讲授的地方

3重点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沁园春·长沙

同学们在初中应该有学过毛主席的诗歌以及有关秋天的诗作,毛主席的诗歌通常给人豪迈激昂之感,面对着自古悲寂寥的秋天,我们的诗人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活动2【讲授】讲授

二、写作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听录音,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稠 遒 遏 

五、赏析课文上阕: 
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
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那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具体研习第二、第三句: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共7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

(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3)在这几句中,那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明确:遍、染、争、击、翔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
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

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

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七、作业:背诵全词。


 

1 * 沁园春 长沙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 * 沁园春 长沙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沁园春·长沙

同学们在初中应该有学过毛主席的诗歌以及有关秋天的诗作,毛主席的诗歌通常给人豪迈激昂之感,面对着自古悲寂寥的秋天,我们的诗人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活动2【讲授】讲授

二、写作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听录音,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稠 遒 遏 

五、赏析课文上阕: 
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
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那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具体研习第二、第三句: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共7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

(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3)在这几句中,那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明确:遍、染、争、击、翔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
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

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

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七、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

3、赏读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毛泽东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泽东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2.写作背景简介(幻灯片)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正在全国开展,这一年的10月份,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高远志向和豪迈情怀。

四、整体感知

【活动】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正音】 舸 阔 遒 遏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幻灯片:一、了解性的诵读)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幻灯片:二、理解性的诵读)

【难词释义】 粪土: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峥嵘:形容特殊,不平凡的意思。

五、具体研习课文

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在书上标明。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板书:描绘湘江秋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前三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层

【提问】 朗读前三句并口头翻译,思考这三句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在秋天,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小结】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从实处落笔,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板书:立——人、时、地、境)

2.第二层

【提问】 看第二层,中间的七句,请同学们具体朗读。诗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板书: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图里面,作者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水(鱼)(板书:山林、江舸、天鹰、水鱼)还有自然界的外物。(板书:自然界、万类)

【提问】 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近相间;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等都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万类是对自然景物的概括,这是由具体到概括。景物描写远近相间,由具体到概括,层次井然。(板书:层次)大家在今后写景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

(2)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山、林,都是静态的景,而百舸争流,雄鹰在翱翔,游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这些都是动态的描写,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动静交错。(板书:动静)

(3)画面色彩鲜明,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帆是白的,天是蓝的,色彩非常鲜明。(板书:色彩)

【小结】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要注意角度、动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这幅秋景图为什么能够描绘得如此的开阔,如此的生机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绘色绘形,还得力于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就是古人讲究的炼字,也就是对语言的锤炼,古典诗词,诗人词人很讲究炼字,古代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部分里面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遍: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绿就绿得彻底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击: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鱼的飞翔说明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万山红了,漫江碧绿,百舸漂流,鹰飞长空,鱼游水底,万类霜天很自由。就远不如这些字神韵飞动。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领字的作用。(板书:领字)所谓领字,也就是有统领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诗词当中,某一个字的用法,从文意上来看,不仅管着这句话,而且还管着下面的若干句话,在古典诗词当中领字大多数是动词,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看万山红遍”,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也用副词、连词或者介词,如,“恰同学少年”,就是副词。

那么领字到底统领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据文意来看,就“沁园春”而言,一般情况下,上阕统领七句,“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统领七句,一直统领到“挥斥方遒”。

了解领字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诵读,在诵读的时候读到领字,要把这个字突出,语气要加重,节奏要适当的延长,和后面的语句形成停顿。所以有人又把这个领字叫做“一字顿”。另外,领字后面的几句语势要贯通,要一气呵成。

【活动】 生试着读这七句话。

3.第三层

【提问】 面对着这壮丽的秋色,诗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阕的最后三句。一齐朗读。

【明确】所谓“怅寥廓”,就是怀着怅恨的心情,所谓“寥廓”,就是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宇宙,“问苍茫大地”,就是不禁要问,这苍苍茫茫的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三句从手法上来看,不是写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对着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怅一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的思虑,以及整顿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结】 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活动】 连起来朗读。

(二)下阙

【引入】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仍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开头两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层

先看第一层,作者说当年和胡书恒、蔡和森等许多革命战友携手结伴而来,那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不平凡,作者用了“峥嵘岁月稠”几个字,这是一种概括的回忆。

2.第二层

【提问】 第二层是中间七句,是具体的回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同学少年时候的峥嵘岁月呢?先读一下,同桌讨论。

【明确】下阕主要写学子议政的一些情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翻译出来就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这是写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写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写青年学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小结】第二层作者写具体的回忆,写青年学子议政的情景,语言很平实,但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当年青年学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视权归,豪情万丈的英姿。

【活动】 一起读。提示: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蔑视的情感来。

3.第三层

【提问】第三层是典型的回忆。这个典型的回忆突出了一个特写镜头,写当年青年学子在湘江游泳,击水湘江的情景。这一层,以青年学子搏击风浪,力能遏舟的矫健身姿,进一步强化了学子的形象,我们从这群青年学子浪遏飞舟的情景里面,可以看到,他们是一群胸怀宽广,思虑深沉而又气势如虹的革命青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特写镜头呢?

【明确】 这句话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主沉浮的,将是这样一些革命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深切思虑。

【活动】 把下阕连起来读。

六、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七、深化总结

1.背诵

刚才我们一起评赏了这首词,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在理解评赏的基础上进行古典诗歌的诵读第四步,叫记忆性的诵读(幻灯片:四、记忆性的诵读)。所谓记忆性的诵读,就是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板书的内容默想、回味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边读,一边想,课堂上争取能够背诵。

【活动】 一起读,一起看,看谁背得快,背得熟。齐背。同桌之间互背,请你给它评分。

2.结束语、作业

学习诗词重点在于诵读,如何进行诵读,今天我介绍了四种诵读的方法,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还不够,还要把这种东西转化成为能力,进行迁移性的诵读,所谓迁移性的诵读,就是这一课老师讲了我们读懂了,我们自己能不能按照了解性的诵读,理解性的诵读,评赏性的诵读,记忆性的诵读,也来自己读一读老师没有讲过的课文呢?

古典诗词的阅读,要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还要学会把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写出来,因此写一个小作文,就是写一篇文艺评论,题目就叫《我读》。

【板书设计】

山(林)遍 层次

上阕:描绘湘江秋色 立—人、时、地、境 江(舸)透 自然界(万类)竞

(领字)看—湘江秋景 天(鹰)击 动静

向—深切思虑 水(鱼)翔 色彩

概括的忆 精神

忆—峥嵘岁月 具体的忆:学子议政 实践

下阕:回忆峥嵘岁月 典型的忆:击水湘江

幼儿园交通安全优质课一等奖篇3

沁园春雪优质课一等奖

 2015-10-29 16:59 2397次

臧玉虎  

地区: 江苏省 - 徐州市 - 新沂市

学校:新沂市堰头中学

共1课时

1 沁园春雪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感受其音乐美,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感情朗读课文;

2、研读诗词,体会其意境美,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3、品读诗词,领悟其语言美,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朗读很熟悉,已具备了基本的朗读知识和技能,对节奏韵律有所掌握,但思维和审美能力需加强。教师利用他们已有知识兴趣,引导进入特定情境,培养其审美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理解写景、抒情想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一)、谈雪景,引入新课,揭题:

引导学生描绘雪景,并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交流)相机引入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咏雪的词。词中展现了塬上怎样的雪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教师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目标同上)引导学生明确。

(三)、诵读诗词,整体感知,感受其音乐美:

1.教师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聆听范读,客观评价优点及不足。

2.学生明确字音及停顿,自由朗读诗词,读出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 ,并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请学生多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教师点拨】:

(1)“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

(3)“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要略转低沉,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整体感知:(概括诗词的主要内容)。句式:“这首诗上阕主要写--------------,下阕主要写---------------。”

(四)、研读诗词,体会意境:

a、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b、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请同学们谈谈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风流人物”的含义)

c、引导学生练说,体会意境:

      句式:“读--------------,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画面或某个人物),我读到了---------------。”

(学生可以写就雪景谈体会;也可以就历史人物谈体会;还可以就雪景与历史人物之间,谈对作者的体会。)

(五)、品读诗词,领悟诗词的语言美:

(小组讨论、交流)

句式:“我喜欢-----------(某一句或几句),因为-------(某字或某词)用得好,好在--------------------。”

     “我喜欢----------------(某一句或几句),因为这里使用了---------修辞,表达了-----------------。”

【例如】: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例如】“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这两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惟余莽莽”表现了苍茫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突然被冰封住的样子

 【例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谈谈你最强烈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六)配乐朗诵诗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词。

   2、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选》。

【结束语】:同学们,在新时代的进程中,我们不要忘记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进新时代。播放《走进新时代》。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上阕:望--------(实)

      想--------(虚)

绘祖国大好河山

下阕:评论历代帝王

      抒豪情壮志

 

1 沁园春雪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 沁园春雪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一)、谈雪景,引入新课,揭题:

引导学生描绘雪景,并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交流)相机引入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咏雪的词。词中展现了塬上怎样的雪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教师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目标同上)引导学生明确。

(三)、诵读诗词,整体感知,感受其音乐美:

1.教师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聆听范读,客观评价优点及不足。

2.学生明确字音及停顿,自由朗读诗词,读出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 ,并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请学生多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教师点拨】:

(1)“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

(3)“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要略转低沉,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整体感知:(概括诗词的主要内容)。句式:“这首诗上阕主要写--------------,下阕主要写---------------。”

(四)、研读诗词,体会意境:

a、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b、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请同学们谈谈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风流人物”的含义)

c、引导学生练说,体会意境:

      句式:“读--------------,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画面或某个人物),我读到了---------------。”

(学生可以写就雪景谈体会;也可以就历史人物谈体会;还可以就雪景与历史人物之间,谈对作者的体会。)

(五)、品读诗词,领悟诗词的语言美:

(小组讨论、交流)

句式:“我喜欢-----------(某一句或几句),因为-------(某字或某词)用得好,好在--------------------。”

     “我喜欢----------------(某一句或几句),因为这里使用了---------修辞,表达了-----------------。”

【例如】: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例如】“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这两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惟余莽莽”表现了苍茫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突然被冰封住的样子

 【例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谈谈你最强烈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六)配乐朗诵诗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词。

   2、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选》。

【结束语】:同学们,在新时代的进程中,我们不要忘记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进新时代。播放《走进新时代》。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上阕:望--------(实)

      想--------(虚)

绘祖国大好河山

下阕:评论历代帝王

      抒豪情壮志

 

推荐访问:幼儿园 三篇

上一篇:学校工会总结范文(通用4篇) 下一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