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报告,在已发布的党、人大、政府、司法、军队机关的公文处理规范中,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选调生乡村振兴国情调研报告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选调生乡村振兴国情调研报告4篇
选调生乡村振兴国情调研报告篇1
选调生培养使用管理的调研报告
为了加强扶风县对选调生的培养、管理、使用,按照实际工作需要,近期,该县对选调生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分析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0年以来,该县共招录选调生41名,目前在岗34名,其中男性18名,女性16名;大学本科学历29名,研究生学历5名;30岁以下31名,30岁以上3名;8名被提拔为科级领导,22名任镇长助理,4名被调至县级部门工作。 二、主要做法 “三位一体”,层层落实培养人 针对扶风县选调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该县研究制定了选调生培养计划,并把选调生工作纳入全县培养选拔干部的总体规划当中。在培养管理上明确了责任,实行“三位一体”管理:一是明确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作为选调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选调生工作的综合协调、制定培养目标及宏观指导;二是明确单位一把手作为选调生培养的直接责任人,负责落实县委组织部的培养计划;三是明确传帮带责任人。选调生所在单位指定一名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班子成员与其结成对子,具体负责做好思想、作风、工作的传帮带工作。 优化环境,全方位提升素质 对分配到县上工作的选调生,该县量才施用,积极采取措施,因人而异,重点培养,切实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一是提高认识,优化成长环境。县委把选调生的培养、教育情况作为年度党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强责任意识,不断优化选调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强化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县委组织部每年年初把选调生培训列入全县干部培训计划当中。确保每名选调生每年至少参加两次学习培训;同时,督促选调生不断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健全机制,规范化促进成长 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完善措施,形成一套符合选调生成长规律的管理机制。一是实行目标管理制度。明确工作岗位,将其工作职责、任务和年度工作目标进行细化、量化,定岗定责,定期检查,及时督导。二是实行定期考核制度。县委组织部每年对选调生进行一次考核,全面掌握选调生工作情况,对表现优秀,得到大多数干部群众认可,适合担任领导职务的,及时提拔到领导岗位。三是实行定期思想工作汇报制度。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选调生培养计划,在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教育活动、新农村建设、信访工作、园区建设、突发性事件处理等工作中进行培养锻炼,要求选调生坚持记写工作日志,总结工作经验和体会,每月向所在单位党务分管领导汇报近期思想工作情况,每半年向所在单位和县委组织部递交书面思想工作总结。 注重实践,多岗位锻炼成才 坚持“实践锻炼,早压担子,大胆使用”的原则,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磨炼,加速成长。一是注重实践锻炼,提高工作能力。建立了选调生实践锻炼制度,明确规定选调生要参加各单位领导会议,同时,各单位也根据实际,安排选调生包村和参与中心工作或重大事件的处理,在工作实践中促使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换。二是立足交流轮岗,压担子促成长。各单位有意识、有计划地让选调生在多个岗位锻炼,将其放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磨炼,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使其尽快成长。三是不拘一格,加大选调生使用力度。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思想,敢于让选调生挑担子,参与单位的中心工作。县委组织部作为选调生的管理部门,加强对各单位的指导,多次与选调生所在单位沟通联系,在选调生的培养上提出指导性意见。 三、几点体会和建议 1、做好选调生工作,必须强化领导,齐抓共管。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是做好选调生工作的前提。近年来,省、市委对选调生工作一直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做好选调生工作指明了方向。县委组织部作为选调生的管理部门,每名组织干部都是选调生的“娘家人”,都要尽心尽力为选调生提供各种帮助和指导。利用基层调研、日常考核、定期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了解选调生在基层的表现情况,指导其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接收单位也要结合阶段工作实际,定期到县委组织部汇报选调生的思想、工作情况。 2、做好选调生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选调生工作只有立足实际,与本地经济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紧密结合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从我县近年来选调生工作情况看,我们始终着眼于扶风加快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着眼于增强我县干部队伍的活力,着眼于机关和基层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加强对选调生的培养教育,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与智力支持。要树立选调生队伍的良好形象,使选调生成为干部队伍中的一个“立得住、叫得响”的优质“品牌”。 3、做好选调生工作,必须把选拔、培养和使用有机结合起来。选调生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选拔是基础,培养是手段,使用是目的。要始终坚持“先育后用、育用结合”的原则,贴近选调生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做好培养教育工作。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选调生排忧解难,做到政治上信任爱护,生活上关心照顾,工作上放手使用,为选调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选调生乡村振兴国情调研报告篇2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梁子湖区梁子镇沙湾村和沼山镇湖瓢村。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类,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一)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裕”,占41.1%。;;;;;;;;;;;;;;;(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4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人、35人、37人,分别占75.0%、62.5%、66.1%。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沙湾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四)期盼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分别有32人、20人,分别占57.1%、35.7%。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声。二、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近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0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长10.77%。同时,全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昌鱼、蓝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2020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308个,示范点45个。全市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品牌88个,总数达204个,同比增加40个,增长24.39%。(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2020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0万吨,综合使用量达57.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2%,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污水处理设施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90%以上。(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鄂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途径,整合面向农村的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建立全域覆盖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有配备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网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而且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现阶段,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户农民种植0.8亩地的小麦,产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种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农药20元),人工未计,亏本5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平均,平均涨幅22.8%。同时,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二)乡村特色产业不强。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企业规模小、生产链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省梁子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为例,基地负责人表示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技术要求高,其中从鲜品烘焙成干品这一环节目前依赖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这一环节技术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训工人,由于是临时作业,难以留住工人,所以宁愿将鲜品运往浙江同行那里进行烘焙处理。(三)技术人才支撑不足。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50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政府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四、几点建议1.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共治共享。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行合理引导,让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生活富裕。2.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三是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做响“武昌鱼”、“梁子湖”两大品牌。用“一条鱼”、“一个湖”带响“梁道”、“梁心”等一批产品品牌。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增加民生投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打造生态宜居的好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新业态的投入,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使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业态。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选调生乡村振兴国情调研报告篇3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需要深入调研、统筹谋划。农业农村部开展了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组织干部开展驻村调研,全面摸清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近期,我到费孝通先生80年前调查过并写出《江村经济》一书的村——江村(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开展调研,对推进乡村振兴作了一些思考。
一、中国乡村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乡村的巨变,既源于党领导农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也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前,中国之乡村,从内地到沿海,从城郊到农区,从山区到平原,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农村社会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城乡关系从割裂向融合转化,每年有超过1000万农村居民市民化、1000万农村人口脱贫,农村即将消除贫困、全面小康。可以说,中国乡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江村也在微观层面,演绎着这个时代变局。乡村的巨变,既源于党领导农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也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化国际化,让农业从计划封闭变成了自由开放。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农村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统购统销等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放开了农产品市场,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时间和劳动的自由支配权,想种啥就种啥、想吃啥就吃啥,这在车马归队、劳力归田的大集体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农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流通范围大大拓宽。江村的太湖螃蟹、太湖三白销往全国各地,浙江白茶、山东苹果、赣南脐橙等则摆上了江村百姓的餐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更是与全球农业融为一体。2017年农产品进出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不断加深的市场化国际化,既给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源泉,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第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使农民从土里刨食、温饱不足变成了进城务工、走向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洗脚上田、进城务工。2017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2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达到了42.35%,2.8亿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割麦插秧累断腰”已成为历史,种田比以往更加省工省事省时。江村的村民跟我说,现在腰包更鼓了,日子更好了,笑容更多了,寿命更长了。近年来,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不少城里人选择到农村当农民、搞农业,这表明农业农村正在逐渐成为稀缺资源。农民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带来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互碰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促进,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作用,这不可避免地对农民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影响。
第三,加快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将农村从信息孤岛变成了与世界互联互通。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打破了农村与外界联系的壁垒,打开了农民放眼看世界的通道,这对农业农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革命性的。过去通讯不发达,农民对外界知之甚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播的普及使农民听到了外面的声音;改革开放以后,收音机、电视机逐步走进农民家庭;新世纪以来,手机、电脑、网络向农村覆盖。据统计,我国农村网民已超过2亿。现在,江村村民用手机上网,随时随地微信交流、视频对话。电子商务也在农村遍地开花,足不出户就把村里生产的农产品卖到世界各地。信息化正在深刻改变着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中国乡村面临着千年巨变的关键时刻,我们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组建农业农村部牵头统筹。乡村振兴既是乡村发展到今天的历史契机和必然要求,也是今后继续推动乡村变迁的内在动力和基本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深入研究乡村,把握发展机遇,激发发展活力,引导加快变迁,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们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光荣的历史使命,必须深入了解这个变局、时刻关注这个变局、全面把握这个变局,以至引领和推动这个变局,使之遵循乡村自身演进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二、江村变迁是我国乡村发展的缩影
今天的江村,与《江村经济》所描绘的情景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比江村80年来的变迁,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统一于乡村发展历史进程中
江村本名开弦弓村,紧邻太湖,一条自西向东流淌的小清河穿村而过,形状像一张拉开弦的弓,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1936年,费老到该村开展了两个月的乡村调查,写出了著名的《江村经济》,记录下了80多年前中国乡村的历史图景,后来人们都以江村称呼开弦弓村。费老的调查方法是典型性全景性的,对一个村庄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调研,涉及消费、生产、分配、贸易、土地、生活、婚姻、习俗等方方面面,以此一窥当时中国乡村的村落布局、经济发展、社会关系等全貌。调查采取的分析方法则是社会性历史性的,从村民之间的经济关系入手,分析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乃至婚姻制度等经济社会关系,契合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费老那时仅是一个27岁的青年,就脚踏实地开展实证调查,其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在江村,我参观了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和费孝通纪念馆,召开了座谈会,走街串巷访谈农户。今天的江村,与《江村经济》所描绘的情景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小康,家家住上楼房、通上自来水、装上抽水马桶、使上热水器、用上液化气,宽带、数字电视全覆盖,村道全部水泥硬化,90%的家庭购买了小汽车,村里充满生机活力,全然不是费老笔下木讷的村民形象。可以说,江村村民虽然还住在农村,保留着一些传统,但过的是城里人的生活。对比江村80年来的变迁,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统一于乡村发展历史进程中。
第一,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家庭经营传统仍然在延续。80年前,江村80%农户养蚕,主要是男耕女织,男的种植稻桑,女的养蚕缫丝。在蚕丝专家费达生等的帮助下,村里成立生丝合作社,办起了生丝厂。新中国成立后,村办生丝厂合并归属人民公社,成为社办企业。改革开放后,丝织厂等村办企业兴起,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经营不善破产。进入新世纪,村里个体、私营工商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丝织、针织为主体的家庭工业,全村7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32432元,村集体收入265万元。江村男耕女织、农工相辅的传统农耕生产格局已经被打破,基本实现了由农业村向工商业村的跨越,但传统仍在继承和延续。从过去的养蚕缫丝到现在的针织衫、窗帘布等纺织品生产,产业优化升级,链条纵向延伸,但江村以纺织业为主业的传统没有变。村民蒋伟芳一家三代从事纺织行业,爷爷奶奶民国时期在费达生创办的生丝厂做工,父亲母亲在公社办的丝织厂上班,蒋伟芳现在是村里最大私营纺织厂的生产厂长,他们一家是江村上百年纺织传统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从家家户户男耕女织到遍地开花的家庭作坊、“夫妻店”,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生产组织形式没有变。目前,村里有近60户从事针织衫生产的家庭作坊,有的代工,有的自产自销。村民姚玉坤利用自家农房办起了针织衫加工作坊,他自己负责生产管理,儿子和女儿女婿搞电商销售,去年10月到现在就卖了20万件。电商发展使家庭作坊有了更多生存空间。
第二,土地制度发生深刻变革,但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时代命题。清末和民国时期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江村的土地被分为田底、田面两层,约有三分之二的土地被地主占有,90%的家庭只能去承租土地或者成为佃户。1951年,江村进行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时期,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改革开放后,江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承包户通过村民小组将土地逐步流转给30多个农户发展水产养殖业。从私有私营到公有公营再到公有私营,江村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但农民重土惜地的观念没有改变,无论是费老描述的“地是活的家产,钱是会用光的,可地是用不完的”,还是现在村民认为的“家里可以没门,手里不能没田”,都是这一观念的生动体现。也正因此,80年来,围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实践和探索始终没有停止。我在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看到,清代同治、光绪时期的清田方单和民国时期的执业田单上,就已明确界定土地的四至,面积精确到分厘。土改结束后按户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上,面积精确到厘毫。今天开展的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也是利用现代测绘技术给农民确实权颁铁证,在此基础上推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与清末和民国时期田底(所有权)、田面(经营权)两权分离相比,现在的“三权”分置不仅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效率,更防止了土地兼并,保障了公平。村民陈月生说,自己常年在外做木匠,家里5亩承包地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全流转出去了。座谈会上,大家表示拥护中央的30年延包政策,希望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这样农户能获得稳定收益,养殖户也能安心搞生产。
第三,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较大调整,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仍然维持着传统的“差序格局”。1935年,江村有359户1458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起伏,村内人口经历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转变。目前,江村有420户1680人(不包括后来合并的村),较80年前分别增长了17%和15.2%;60岁以上人口占比32.4%,增长了近26个百分点。80年前,村里只有10家外来户,主要从事理发、银匠等特殊职业;现在,来江村的外地人主要是打工就业,最高曾达1000多人。尽管人口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社会人际关系仍然像费老所描述的那样,维持着以亲缘、血缘和地缘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每一户都可通过亲属、血缘关系的扩展,在村内延伸出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我在村民周小芳家看到一张五世同堂的照片,她的外婆、母亲、女儿和外孙女生活在本村的不同家庭,这种以亲缘和血缘关系为脉络联结起来的关系网络,在江村很普遍。江村至今仍保留着妇女开茶会的习俗,关系较好的邻里之间轮流举办茶会,吃茶话事、交流见闻,建立起一个个相对稳定的社交圈子。外来人则始终游离于外,现在的打工者与当年的手艺人一样,仍不能落户江村,与本地人的关系仍然泾渭分明。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外来户不能获得耕地和宅基地。
第四,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传统家庭观念仍然根深蒂固。80年前,费老描述下的江村,人畜混住,人们每天为温饱奔波操劳,生活没有保障,甚至有溺女婴或流产来控制人口的传统。今天的江村俨然已经是一个城镇小社区,村民白天去工厂上班,晚上回到村里生活居住,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可以说,江村的生活方式已经与城里人没有多大不同,但婚姻、财产等家庭观念与传统仍没有断代。两头挂花幡、招女婿等传统婚姻习俗延续至今。由于现在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类婚姻模式越来越普遍。全村现有139个家庭采取两头挂花幡的婚姻模式,招女婿190人。我走访的两户人家都是独女户,结婚后新婚夫妻在男女双方家里都有住房,来回走动。在家庭财产处置方面,家长仍是绝对的权威,子女只有结婚后与父母分家,才能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同样在自家的作坊里工作,村民姚玉坤给女儿女婿按月发工资,儿子因未婚而没有核算工资。也正因此,江村的家庭结构大体保持稳定,1935年江村户均4人,2016年户均3.98人,都是小规模家庭。
第五,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发生根本转变,但自治和德治仍是重要基础。早在1929年,江村实行地方自治,由当地有名望的乡绅担任村长。1935年,江村实行乡镇保甲长纵横连保连坐。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保甲制,建立行政村。人民公社时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由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实行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80年来,江村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变化和调整,但自治和德治在稳定乡村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88岁的周梅生讲,邻里有矛盾纠纷,解放前靠宗族势力,现在是找村委会,只有大的经济民事纠纷,才走司法渠道。走访的几个村民小组,涉及承包地调整、集体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项,村民都会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很少有纠纷和矛盾。江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有资望的群体,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等各类议事监督机构,广泛参与到村庄治理中来。村民周新根曾任生产队会计和乡镇企业领导,在村里很有威信,退休后被村民选为小组长。在江村,尊老爱幼、勤劳致富等传统美德得到大力弘扬,传统礼治、德治秩序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为健全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全面看待农村,科学把握乡村发展规律
乡村全面振兴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充分尊重乡村发展演进规律,科学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推进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开展
江村虽只是一个微观主体,但其80年的变迁基本反映了乡土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江村可以看到,中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很多传统仍然保持着稳定和延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平稳与跃升共进的状态。乡村全面振兴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充分尊重乡村发展演进规律,科学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推进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开展。
一要坚持循序渐进,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走在江村的里弄小巷,随处可见外观现代、装修精致的别墅楼房,一些传统砖木结构平房点缀其间,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他们住惯了老房子,不愿意搬到新房。传统与现代、变化与不变,共同阐释着江村80年来的变迁。这种变与不变的选择,已经渗透到江村的方方面面,最为典型的是村民对土地承包问题的处理。江村的土地以组为单位发包,二轮承包以来,应对农民市民化的新情况,各组采取了不同的办法,可谓一组一策。有的“生不增、死不减”,一直没有调整土地;有的每5年调整一次,动账不动地;还有的每年调整一次。从江村的土地、人口、婚姻、家庭等制度看,即便是处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与外界联系紧密的这样一个村落,村庄的发展变化也是渐进的、自然的,而不是断代的、割裂的。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尊重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既要着眼长远目标、不违背发展方向,又要立足当前实际、不违背发展规律。要克服求大求快、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处理好快与慢、量与质、点与面的关系,既把握方向,又把握节奏,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系统性风险,打牢乡村发展的根基。
二要坚持城乡融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在江村,人们已经习惯了现代化生活方式。水电路气房讯网等基础设施齐全,将近一半的自然村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道集中到处理池,实现了无害化处理。生活理念也日益跟城镇接轨,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垃圾箱,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看电影、跳广场舞、打篮球、上网等成为村民的时尚。走在村里,城市文明对江村的影响和冲击无处不在。与此同时,新建起来的文化弄堂又保存着村里的历史档案、文化习俗,这是江村的“根”,维系着世代传承的脉络。村民姚富坤多次接待费老访问江村,现在是村里费孝通纪念馆的顾问,他热心于向外界介绍江村的传统民俗和乡土文化,被人们称为“农民教授”。在江村可以感受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各有千秋,城市便利的生活条件、时尚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产品是乡村所追崇的,而乡村宁静的自然环境、独有的生活习俗、丰厚的历史传承也是城里人所向往的。因此,才有农村人进城、城里人下乡的双向流动,城乡融合开始加快,城乡关系正在重塑,城市与乡村的鸿沟逐步打通。推进乡村振兴,要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既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拓展,也要尊重乡村文化、传承农耕文明,通过以城带乡、功能互补、有机衔接,实现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融合互联、协同发展,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共存共荣、互促互进。
三要坚持尊重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江村座谈时,大家纷纷表示,村庄环境改善了,居住条件变好了,看病养老有保障了,挣钱渠道更多了,幸福指数更高了。78岁的姚大官家里四世同堂,每个月自己有几百元补贴,看病能报销一半,他感慨日子越过越好。谈到乡村振兴时,大家劲头十足,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村民周小芳多次接待过费老,准备借助费老的名人效应办民宿。养殖大户倪林坤经营着140多亩蟹塘,想联合村里的养殖大户成立合作社,共同闯市场。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凡是农民称道的、满意的、喜欢的,我们就要坚持下去;凡是农民急需的、期盼的、憧憬的,我们就要努力去解决。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乡村是农民的家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能代替农民、替农民决策,更不能排斥农民。
四要坚持统筹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从1936年费老初访到现在,江村的农房经历了平房、楼房、别墅等五代变迁。第一代房子保持了近40年,当时是因为贫穷;改革开放到现在的40年,房子却换了四代。一方面说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另一方面也因为没有规划,造成了巨大浪费。农房建设无序,没有统一规划设计和标准,以至于拆了建、建了拆,这是我调研时基层干部和村民反映最多的问题。市里的同志讲,目前农房建设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部门管理、没有总体规划、没有房型设计、没有建设标准、没有质量验收,这是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记得我2000年去波兰考察,波兰是土地私有制,当地农民建房,可以自己决定内部结构、装修等,但建在哪儿、面积、外观等受到政府严格的规划管制。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想好了再干,防止折腾、防止浪费、防止走弯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必成美画。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历史、个性和特点,要充分尊重乡村的自然机理和历史文脉,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发展元素结合起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而不是缩小版城市,让山水林田路村成为乡愁永远的记忆。
五要坚持人才首要,确保乡村发展后继有人。江村巨变的根本,是有一批文化素质高、市场意识强、能吃苦敢拼搏的人才。村民周玉官上世纪80年代初高中毕业后回乡创办了江村第一个个体工商企业,曾得到费老的鼓励和指导,带动了一批江村人下海创业。这次到江村,我还惊喜地发现到处都有年轻人的身影。“70后”沈斌先后在镇农办、爃烂村工作过,去年来到江村任村支书,他一心想着推动江村大发展。“80后”周春燕大学毕业后回村担任妇女主任,每天活跃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为村民搞好服务。“90后”姚凌超大学毕业后回村开网店,将村里生产的针织衫销往全国各地,成为新生代偶像。由于生活条件好、发展机会多,江村年轻人外流的不多。这些年轻人正在为这个传统村庄注入新的活力。这表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要始终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既搭好大舞台留住人才,又种好梧桐树引进人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目前,农村还有2亿多劳动力,要加大培训力度,充分挖掘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经理人等农村能人,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今天的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要搭建乡村创新创业平台,吸引农民工、大学生、科技人员及乡村走出去的工商业主、退休人员等回流,鼓励引导各类人才投身振兴乡村的伟大事业。
来源经济日报,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选调生乡村振兴国情调研报告篇4
加强选调生管理关于加强选调生管理的调研报告
选调生培养和造就成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组织部门如何做好选调生的培养和选调工作是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笔者在对崇义县近年来省、市选调生进行调查问卷和实地访问的基础上,对选调生在基层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做好选调生的几点思考和对策。
一、选调生在基层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环境适应上的困难。选调生从高校直接到乡镇基层工作,从一个熟悉的文化环境突然转变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巨大挑战,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落差。从实际工作看,绝大多数选调生较快地实现了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工作能力的转化,顺利完成了从学生到乡镇干部,乃至领导干部的过渡。但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选调生存在理想化倾向、与基层脱节问题,进入角色较慢,到乡镇工作二、三年时间,思维方式仍然停留在学生时代,思想感情上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基层工作和干部群众之中。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一些选调生思想准备不充分,没有农村基层工作或实践的经验,对
第1页共8页
于自己所应该从事的本职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当碰到一些具体问题时,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如我县选调生罗某,2000年分配在我县古亭镇,其所学专业是中文专业,书生气较浓,与农民群众交流的方式方法不对路,工作难于开展,其本人也感觉农村工作压力较大,难于适应,一年之后就外出打工去了。
2、生活适应上的困难。首先表现在口头语言沟通上有障碍。从崇义近年来选调的大学生的调查问卷看来,有60%以上的选调生反映在工作中遇到语言沟通障碍。大部分选调生工作的地方地处偏远,当地群众使用方言进行交流,普通话的普及还不够深入,这给选调生同群众的语言沟通和感情交流带来很大的不便。此外,有85%以上的选调生反映对当地情况不了解,上任之前对基层没有任何接触,对当地的人文、地理、资源、气候、风俗习惯等了解甚少,加上住房、工作、出行等条件相对落后,因此日常生活上的磨合和过渡要花费较长时间。
3、工作适应上的困难。一是专业特长难发挥。从实际情况看,具有农村工作相关专业的选调生专业特长能够得到较好发挥。而就目前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现实而言,有相当一部分选调生在近期内难于找到对口工作,要想干出一番事业,必须在投身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再学习、再提高,尽快实现知识转化和能力转化。在这一问题上,大部分选调生能
第2页共8页
够正确认识,以健康向上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精神,刻苦学习新知识,主动适应岗位职责需要。但也有一些人不能正确对待,报怨自己学非所用,面对全新的乡镇工作,陌生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政策法规感到茫然,产生了悲观和消极思想。如我县选调生刘某,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毕业,2001年分配在我县上堡乡任水产员,对陌生的水产工作一时无所适从,产生了消极思想,工作积极性不高,而所学专长无用武之地,专业知识已一点一点忘记,多年来工作没什么起色。二是扎根思想不够牢。大多数选调生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扎根农村,立志成才,在农村这个大舞台上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但也有一些选调生缺乏脚踏实地、吃苦奉献的精神,扎根基层的思想不牢,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考虑如何调到城里工作等个人问题上;也有的选调生满怀热忱地来到乡镇,当理想与农村的现实形成巨大反差时,便动摇了信心与勇气。如我县李某,出生在城市,养尊处优,从小没有在农村居住过,分配到我县乡镇工作后,工作生活条件与过去形成较大反差,无心扎根基层农村工作,一心想往城市调动,工作没有激情,不久之后离开了乡镇。三是角色定位不够准。由于各级党委重视,一些选调生被直接安排到乡镇任乡镇长助理。乡镇长助理这个岗位介于领导和非领导之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之选拔生年龄小、阅历浅、实践经验少,致使在实际工作中位置难摆布,关系难处
第3页共8页
理,一些选调生在角色定位上出现了偏差。有的处处把自己摆在学生位置上,遇事没主见,工作谨小慎微,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有的耍官腔,摆官架,工作方法简单,不善协调,不会变通,群众不买帐,领导不放心,造成工作被动;还有的缺乏角色意识,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不思进取,随波逐流。
二、思路及对策
1、精心“育”,为选调生奋发有为奠定基础。人的才能发展有一定的规律,用当其时,才华横溢,用当违时,才能薄暮。刚参加工作的选调生工作热情高,渴望组织上多给机会、多交任务、多参加实践锻炼,这也是新参加工作者的普遍心理。这就需要组织上注意保护选调生的工作热情,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为他们创造发挥潜能的机会。一是训。采取党校轮训、举办专训班、选送上学深造、创造条件自学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选调生学习政治理论、领导科学、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村政策法规等,加快知识更新;对选调生的培训,要将党性锻炼作为重中之重,注重开展党性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教育选调生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改革和建设实践,不断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宏观决策能力、统揽全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使自己真
第4页共8页
正成为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栋梁之材。二是带。落实帮带责任,明确乡镇党委书记为选调生帮带第一责任人,根据选调生工作分工,指定一名班子副职为具体帮带责任人,通过一道深入基层,共同研究工作等方式,传经验、教方法、带作风;定期召开座谈会、事迹报告会、乡镇领导培养管理选调生汇报会、个别谈心、谈话等形式,了解掌握选调生的思想动态,帮助纠正偏差,把握成长方向;定期组织选调生开展集体社会调研,指导他们带着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研究实际,增强对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三是量。一要根据所学专业定岗,乡镇两年锻炼后,在安排工作岗位前,全面了解选调生的所学专业、兴趣爱好、参与社会活动经历等基本情况,尽可能把他们安排到专业对口的单位,量才使用;二要根据特点特长选岗,认真分析选调生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特点特长,安排能发挥他们自身优势的工作岗位,力求做到人尽其才;三要根据工作表现调岗,要对选调生跟踪考察,从“德、能、勤、绩、学”等方面全面了解选调生的工作、学习和思想情况,对不适应现岗位的,及时调整到适合自身特点、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单位培养锻炼。四是压。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根据选调生的不同层次和特点特长,有计划、针对性地强化实践锻炼。一要下基层锻炼,熟悉农村情况。针对选调生刚踏入社会,没有工作经历、社会阅历浅,缺少基层工
第5页共8页
作经验的实际,选调生应分配到乡镇或村级培养锻炼,安排到综合部门工作,让其熟悉农村的基本情况,掌握基层的工作规程,锻炼综合协调的能力。二要多岗位锻炼,积累工作经验。可采取上派、下挂、轮岗等形式,让选调生在不同岗位接受锻炼。在选调生中积极推行纵向、横向交流和内部轮岗,除了在乡镇与村组之间交流外,还应注意在乡镇机关内部实行岗位轮换,让选调生经受多个岗位锻炼,成为熟悉多方面工作的“多面手”。三是压担子锻炼,提高工作能力。选调生对乡镇工作有初步了解后,要让其逐步参与各项中心工作,安排他们承担“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有意识地给他们压担子。
2、严格“管”,为选调生健?ahref=target=_blank>党沙ご丛炝己没肪场r灰咚刂矢刹慷游椋屎谩⒂信嘌ぱ〉魃
习讶肟诠亍w龊醚〉魃
螅ぷ鳎
ㄉ韪
匦氚凑招滦问啤⑿氯挝竦囊
〉鞯交
悖
炎酆纤刂
巴镜拇笱п弦瞪釉赐飞媳v裕度
妫ㄏ蚺嘌幸欢
柿俊r虼耍匦朐銮垦〉鞴ぷ鞯募苹
葱璺峙洌ǚ
啻铀枷氤墒臁⑼纺郧逍选⒅
梢馐丁⑷宋闹逗蜕缃荒芰φ母春闲陀τ萌瞬胖醒∨?多
从思想品质好、觉悟高,不怕吃苦,勇于奉献,有在农村建功立业远大理想,有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思想的毕业生中选派;多从农、林、水、机、畜、财、管理等与农村工作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中选派;多从有较强专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
第6页共8页
够承担较为繁重工作任务的优秀学生干部中选派。要建立双向选择的运行机制,在选拔选调生的过程中,既要有用人单位的参与,也要充分尊重毕业生本人的意愿,避免强制学生申报和搞硬性分配,保证选调生队伍的稳定。要注意专业对口,针对不同去向推荐相应专业的毕业生,确保其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得到运用和发挥。二要严把制度关。今年,赣州市委组织部制定了《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对选调生思想教育、实践锻炼、帮带提高、学习培训、轮岗交流、选拔使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把选调生培养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对于选调生工作,党的各级组织都要明确责任,纳入日程,根据选调生的特点,层层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教育计划,建立健全选调生的考核制度、思想工作汇报制度、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形成以县为主,市县乡三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三是严把考核关。选调生在奔赴工作岗位前,组织部门要对其进行谈话,对选调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提出明确要求。每年要对选调生进行一次综合考察,重点对选调生的思想、工作、学习、作风进行考核,对优秀的给予表彰,对落后的进行戒免谈话,并把考核情况作为选调生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3、适时“用”,为选调生施展才华提供平台。在对选调生加强管理和培养锻炼的基础上,要打破常规,大胆提拔使
第7页共8页
用。一是条件成熟的要优先提拔。经过两年以上基层培养锻炼、符合提职条件的,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提拔选调生。对因职数限制没有空位的,采取“挤、串、让、退”等办法,为安置已经成熟的选调生倒出位置。条件特别优秀的可破格提拔使用,也可推荐到县直、市直、省直单位。二是鼓励符合条件的选调生参加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竞争上岗工作,通过参加公开选拔工作,即是对他们个人实力的一次检阅,又可使他们在参加公开选拔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实践看,由于选调生的自身优势,他们参加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成功率较高,而且都能够胜任工作。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渠道加大对选调生的选拔,促进选调生成长进步。三是要明确任务和目标,对选调生的选拔要制定具体指标,作出硬性规定,要往前排,不仅要有选调生进乡镇班子,而且要有选调生进县直单位班子甚至县级班子,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第8页共8页
推荐访问: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