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英语学科价值追寻和实现,供大家参考。
中学英语学科价值的追寻和实现 ————评杨华执教的 good manners 一课 作
者:
黄侃
作者简介:
黄侃,南京市第一中学教师,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南京 210001)。
原发信息: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南京)2015 年第 20158 期 第65-68 页
期刊名称:
《中学外语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5 年 12 期
一、听课感受:一次学科价值的精彩呈现
在 2015 年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来自洪泽外国语中学的杨华老师,围绕“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这一主题,采取了“与学生一起创生课程”的思路,使课堂呈现出个性鲜明的特征。
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课程意识不强,只是把教学限定在“怎么教”的范围内,而没有触及“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的被动接受状态。那么教学究竟应该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呢?杨老师的展示课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她的课上,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和学生如何使教材给定的内
容,通过自身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课程”的过程;一个让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的重建过程。
在杨华老师执教的《牛津初中英语》8b 第五单元 welcome to the unit 中,我们不仅看到杨老师是如何通过这个板块的图片以及卡通漫画中可爱的 eddie 和 hobo 之间有趣的对话来激活学生与本单元话题有关的已有知识,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尤其是阅读课的学习做热身准备,我们还看到了杨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总结概括礼仪知识、行为习惯、文明举止,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杨老师看来,与其用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如设计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边评价自己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边完善自己对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这种做法不能不称之为高明,因为它很好地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它将“死板的”教条活化为“生动的”再现,将“碎片式”的知识直接转化为课堂的呈现。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杨老师设计了由点(关于礼仪的词组)到面(学生分角色表演)、由表(以杨老师女儿 maggie 为线索)及里(教师点拨后学生总结)、由反馈(学生课堂表现)到评价(通过视频,随堂检验)等教学步骤,处处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凸显出他们自由的天性,展现出他们多彩的自我。
杨华老师以女儿 maggie 为主线,有效设置情境,通过一张张照片,呈现一个个真实而有效的画面,让学生在理解和使用词汇、短语及句型的
同时,培养他们的口语和应用能力,学生快乐地学习,也在学习与成功中享受快乐。
杨老师的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活动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单打独斗、单项传授”,而是“师生共同生成课堂”。
英语课与其他课最大的不同是,教师本人并非用自己擅长的母语组织教学。可是我们却看到杨华老师整堂课激情四射,学生积极兴奋,体现了水乳交融的学习气场,使得教学主题突出,层次丰富,活泼高效,趣味盎然,给人印象至深。究其原因,主要是杨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正是教师本人思维开放,视野开阔,不拘泥于单元的束缚、课本的限制,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才使得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两“性”统一:英语学科价值的更高追求
英语学科是中学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历经新课改以来的教育实践,英语学科的功能和价值已逐步明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作了深入的阐述。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
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对英语学科价值的理解和把握更侧重于工具性价值的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也着眼于从语言知识的掌握到语言技能的提高,进而形成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单纯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形成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仅仅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
因而,以往那种侧重工具性的英语学科价值的追求逐渐被时代和社会所抛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成为英语学科价值实现的理想目标。因为人文精神是学科知识的升华,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学科知识的构建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站在英语学科人文性的高度之上,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在实践层面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必须致力于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具体而言,英语学科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交际能力:实现工具性价值的关键
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传授语言基本知识,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英语以及用英语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中国式英语”普遍存在,尽管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有的甚至更早),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远远低于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新课标对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要求,但就目前的状态,“哑巴英语”“中国式英语”还是在所难免的。大班式的教学、课堂缺失语境、课外缺乏实践、中高考指挥棒对阅读和写作的偏重、高等师范教育的局限……这些都是导致问题的原因。那么,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说是运用口语表达思想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语言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熟练、流畅、成熟。因此,只要能表达意思,即使有错误也可以忽略不计。要改变“哑巴英语”“中国式英语”的现状,教师一是要用英语组织教学,尽量为学生创设说英语的氛围,鼓励学生“开口说话”,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与人交流。二是要组织如英语俱乐部、英语角等活动,为学生操练英语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学生要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锻炼
口语,朗读、背诵、复述、对话、角色扮演……这些活动都能帮助他们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课后可以通过视频、看英语新闻和录像、欣赏英美电影来增加说英语的机会,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通过接待家庭或境外修学旅行,获得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只要坚持,必有成果。
其次,营造“开口学英语”的良好氛围。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觉得初中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发展语言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他们有热情、善模仿、记得住,无论教什么都能照单全收。因此,创建一种开放、和谐、积极互动的语言活动氛围,努力产生浸润性效应,即让学生愉快地融合在英语的环境之中,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吸取和操练,增强语感,提高交际能力。初一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组合成五人以上的小组集体背书,这一活动只要坚持,必有成效,因为,小组背书不仅省时,而且还凸显了团队精神,大家要想背得整齐,就要反复操练,只有反复操练,才能将所学内容平时记得牢,关键时刻用得上。用真实情景来检测学生所学知识,如学了“打电话”这个单元,就让每个学生用英语给老师打个电话,通过真实语境,提高学生“开口讲英语”的能力。
最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输入是为了更好的输出。新课标强调英语交际,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成为学生的导师。新课标强调英语交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传统的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授之师”
成长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能帮助并引领指导学生成长的“引导之师”,以此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学方法的变化。新课标强调英语交际,交际就需要我们采用互动的教学模式、开放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在互动、开放、创造中表现自己,发展自己。教师要扩大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事实上,碰撞、挑战、激励有利于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深化思想、调整行为,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速度,更加适应自己的工作。
工作方式的变化。新课标强调语言的运用功能,把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个因素有机整合在一起,呈动态发展。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教师也需要进行广泛的合作和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同科教师之间资源的合作,跨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合作是趋势,合作能带来超乎想象的成效。
评价手段的变化。传统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淡化了学生的素质培养,注重考试的结果,淡化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试卷卷面分数不再占支配地位。
四、跨文化理解:综合人文素养培育的核心
英语学科的人文性体现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增强跨文化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各个方面。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外国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院长李力教授对当前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新课程标准中英语教学的要求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当前人们对英语教学的思维仍停留在把英语当成一个工具来教,而不是真正地把英语当作课程来教学的。如果把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来教,那么我们没有必要在全国进行英语教学,因为走上社会后需要使用英语的人不超过 20%,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牺牲另外 80%的人的利益为这不到 20%的人服务呢?中国的英语教学更应该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等等,也就是要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教学。我们处理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处理课程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李力教授指出,英语教学中教学法在课程中只占一小部分、很小的一部分,而具体目标的实施、课程的结
构、内容的规划以及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才是课程中更为重要的部分。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顽固思想,以及新中国成立我们在教育上追随前苏联使得我们在“太长”(注意不是“很长”)的时间内只注意到教学的工具性,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我们应该认识到外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性以及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途径之一。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常识,提高学生的对外文化鉴赏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提高对英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能力。
英汉两种语言因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沐浴着不同的民族风情,秉承不同的社会传统,在语言交际中自然也表征着两相殊异的思维惯性和表达方式。由于文化是不自觉的,所以学生在交际中具体接触英语文化时,就很容易潜意识地把强烈的汉语习惯和交际模式迁移至不熟悉的英语文化中去,从而导致判断失误、相互误解及交际受阻。只有通过对英语国家文化有意识的学习,才能减少误区,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1.课堂融入法。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做一个练习,内容主要涉及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以讨论或答问形式做初步判断。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文化知识方面的误解和欠缺,从而在心理上准备好通过课堂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
2.专题讲解法。教师可以结合所教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介绍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等,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