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5篇】-尊龙官网

时间:2022-05-20 08: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还未毕业或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毕业走进社会的一群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具有开拓性的建设与创造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人群。大,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0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2020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5篇

2020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篇1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作者:徐媛晖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6期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只有从大学生个人、高校、社会等多个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才能有效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从而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起到促进作用,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有序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只有全面科学的推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也才能使学历教育真正成为学力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不少高校办学指导思想过于偏重学术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对于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有些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也不够完善,学生得不到全面高效的就业指导,近年来,还频繁出现大学生就业“扎堆”现象,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择业观念不明确甚至不端正,继而出现“公务员热”等现象,还有一些大学生过分看重就业地区发达程度,从而忽略了自身长久的发展以及国家的需要。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毕业生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外企、国企、政府机关,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而作为容纳毕业生就业重要力量的民企、私企却受到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的冷落,仅有低于10%的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把民企或私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另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人单位不仅仅看重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实践等“软实力”也越来越看重,因此,由于经济转轨加速、社会转型加剧、择业期望值较高等因素,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常见问题

        1.就业心理问题。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就业焦虑,这种压力随着年级增高而呈现上升的趋势。还有部分学在就业过程中自我定位不准确,部分学生自负心理比较严重,在择业时择业观与社会实际发展产生偏差,往往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从而导致就业难。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产生自卑心理,习惯性用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作对比,打击自己的积极性,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过分低估自己,导致就业不顺。还有一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较明显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导致在意向单位选择上出现偏差,与自身个体特性不符,导致求职成功率降低。

2020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篇2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就业环境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就业起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的主客观和社会发展因素的总和。大学生就业总是受到社会客观环境、个体长大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客观环境

  社会客观环境是指由政策设置、经济状况所形成的就业社会氛围。

    (二)个体长大环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个体长大环境主要是指所受教育的环境。教育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诸方面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学校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泛指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事实上,社会上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会给受教育者产生某种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切教育形式所产生的结果,大都能反映在学生的素质以及他们的择业意识、择业行为上。我们这里着重探讨家庭教育、大学前教育、大学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从家庭教育来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家庭气氛对儿童的长大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安妮·罗欧,从1951年开始,采用谈话、测验和了解个人生活史等方法来研究杰出的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个人发展史及其人格特征,发现他们早期所受的不同养育方式的教育,影响其追求的职业类型以及在所选择的领域中可能达到的水平。罗欧把家庭抚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即情感关注型、回避型、接受型。情感关注型的抚养方式又分为溺爱型和严格型两种。溺爱型父母对子女娇养,他们充分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鼓励其依靠和限制其探索行为,把子女看作或设想为“天才”;严格型家长,对子女要求严格,通常按完美的计划对其严格练习,激励子女的成就感。回避型的抚养方式又分为拒尽型和疏忽型。拒尽型的父母对子女的生理需要是关心的,但对其内在的情感要求不能满足;疏忽型的父母,在一定的限度内忽视子女生理的要求。接受型的抚养方式又分为随意接受型和抚爱接受型。随意接受型的父母对子女需要的接受具有随意的性质;抚爱接受型的父母不干涉而且促进儿童的才能和独立性的发展。在职业选择上,在情感关注型家庭中长大的人,没有形成自我集中的人,经常意识到别人的态度和意见,这类人往往需要定向于人的工作;在回避型家庭中长大的人,可能发展到一种对别人强烈的防御意识,他们可能不愿与人打交道,往往需要定向于物的工作;在接受型家庭中长大的人,可能定向于人,也可能定向于物。罗欧的观点,固然是以杰出人才为研究对象而提出的,具有不完整性,但仍有一定的代表性。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子女性格、爱好、爱好等的培养和熏陶,直接影响到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从大学前的学校教育来看,大学以前的教育,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几个阶段。大学以前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亦是素质教育。但在我国由于高考的指挥棒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把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牢牢围绕考试来设置教育内容和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也以应试的学习方式来接受教育,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不公道,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养成了一种依附性的学习习惯,这种结果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发展。在我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农村和城市的差别较大。由于多数农村的教学条件较差以及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的知识面、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对事业的期看同城市的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别。大学前的教育所形成的差异性,在大学阶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改变。

  从大学教育来看,大学教育是按照专业门类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使学生从某一专业的逻辑出发点达到能够解决该专业一定题目的理论和技术修养水平,从而形成适应某类或某种职业需要的专业特长。也就是说,大学生所受的专业教育直接制约着其职业适应的范围。假如大学生所学的专业面较窄,其职业适应的范围就小;反之,职业适应的范围就相对宽广。因此,高校也要不断地根据社会职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或对业已形成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增强适应能力。近年来,针对毕业生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不公道、动手能力不强、组织治理能力不高等题目,我国高校努力通过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来培养专才与通才相结合、文理交叉、工管相兼的复合型人才。为此,也相应地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如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这些都为有效地扩大学生的专业面,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进和学分制的实行,满足学生专业志愿和扩大其职业适应领域等方面的情况,会得到更好的改变。

  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还有社会教育及自我教育等。我们应该熟悉到,大学生所受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和大学期间不同内容的教育诸如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指导等,都具有互补性。前一阶段所受教育的欠缺,可能得到后一阶段的补充;各种教育内容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可以促进整体素质的进步。因此,大学生应当自觉熟悉自己长大的家庭环境与受教育的条件对其个性形成的影响,并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自己的不利因素,全面进步素质,为求职择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社会心理环境

  社会心理一般反映的是人们的日常意识,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普遍流行的精神状态,包括人们的要求、愿看、情感、情绪、习惯、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等。传统的就业理论和现时流行的就业意识形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心理环境,有诸如社会时尚、父母及亲友的意见、老师的顾问作用、传统的性别观念等。

  1社会时尚

  社会时尚就是在社会中流行一时的风气或风尚,它是一种非常规的集体行为模式。时尚在人们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最普遍的领域,如衣着、衣饰等方面;也可以发生在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接触交往中,如语言、娱乐等方面;还有的发生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以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方式表现出来,如政治、道德、宗教、教育等。由于时尚表现出的时髦性、时热性、时狂性等特点,人们崇尚的行为取向就会表现出社会时尚运动,这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如大学生择业中出现过的大城市热、合资企业热、“孔雀东南飞”以及现在盛行的公务员热、考研热等。时尚又与社会***有关。社会***能够引导时尚运动,时尚也能形成较为集中的***和热门话题;反过来,***"或热门话题又促进或阻滞时尚运动。时尚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会造成行为结果的不同。健康的时尚,会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向行为导向;非健康或带有偏见的时尚,会造成人们思想意识的偏狭和行为取向的偏差,在大学生择业中易于形成从众、攀比、自卑等灰色心理倾向和盲动的行为。

  2父母及亲友的意见

  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积淀,子女与父母之间依靠与被依靠、控制与被控制性较强。受其不同情况的影响,大学生在择业中的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学生缺乏自主的勇气,依靠于父母的经验,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岗位由父母作主;有的父母怕子女缺乏经验,生活阅历浅,控制子女的择业行为,不答应其自己作主;有的父母是支持和鼓励子女主动选择,自己作主,并提供参考意见。这几种影响方式,对大学生择业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大学生对父母的依靠程度或受父母控制的程度更强。也有的大学生由于父母的从业境况或能力欠缺等原因,通过较有影响的亲友作主或征求其意见,根据其认同与否来决定自己的择业往向。

  3老师的顾问作用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是在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共同参与下决定的,老师的意见起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固然改变了前种模式,但是老师的意见仍对学生的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比如,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的情感和对某一类或某种职业的认同。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老师的意见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然,老师的意见仍然不能完全摆脱个人主观的色彩,由于不同的老师职业价值观的不同,对学生择业的影响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4性别差异

  男女性别的差异,导致劳动能力和工作时间的差别,这是客观事实。正因如此,才要求人职公道匹配。对于女大学生来说,除了某些特殊的职业岗位外,应当说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领域。但是,有两种情况左右着女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和择业行为:有的女大学生择业范围狭窄,对有些可以适应的职业岗位有畏难情绪,有不如男同学的心理定势;有的用人单位从本部分利益出发,不愿意接收女毕业生,尤其是女毕业生较适应的职业岗位也存在这种情况,这就造成了女毕业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固然在择业题目上受社会影响因素较多,但应确立起主体意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人云亦云,应对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做出判定,摆脱对父母的依靠关系,逐渐树立自主、自立、自助、自择等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观念。作为女毕业生,也应变压力为动力,增强自信心,努力进步自身素质,主动迎接挑战。当然,社会***导向以及对女毕业生就业的保障机制的建立等方面,也应做出更大的努力。

  (四)社会发展环境

  改革与社会发展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趋于成熟和理性,毕业生择业的躁动、盲目、灰色心理现象有所降低,这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就业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2020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篇3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摘要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也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搜集各方面信息,从国家体制、毕业生本身、企业、高校四方面剖析就业现状、形成就业压力的原因及尊龙官网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解决方法

正文 有这样一副广为流传的对联:上联: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生生不息 下联:05届04届03届届届失业 横批:愿读服输。虽然有些讽刺的味道但多少道出了当前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接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十年寒窗,天之骄子,如今的大学生远非当年那样吃香,大学生头上的“光环”也逐渐消却,再想凭“大学生”的名义轻松获得高薪工作并不太现实。

(一)就业现状

下面图表反映了2001年到2009年的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及就业状况。毕业人数从01年的115万到09年的611万,多,就业率从80%降到62%,毕业人数逐年上升就业率却逐年下降,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增加了5倍

年份

毕业人数(万)

同比上年增长(万)

增幅

就业率

2001

115

8

%

80%

2002

145

30

%

80%

2003

212

67

%

75%

2004

280

62

%

73%

2005

340

60

%

72%

2006

413

73

%

72%

2007

495

82

%

70%

2008

559

64

%

68%

2009

611

52

%

62%

调查,结果显示,%的人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仅有%认为就业容易。

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在于大学生与招聘单位双方信息不对称

就业单位对于大学生也有要求

招聘单位与毕业大学生专业不对口

金融风暴等对就业的冲击

招聘要求对于大学生多于苛刻

新华网最近针对大学生就业做了一个网上社会

(二)原因分析

原因一:社会因素

1从中国国情及相关政策分析、

从1979年中国恢复高考到1999年大学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精英教育”,大学毕业生自然是众人眼中的“香饽饽”,然而,自扩招后,“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短短的五六年当中,大学生招生扩大了近3倍。当时,扩招作为提高中国人口素质的一种长期手段及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短期手段提出来,但并没有考虑到负面效果,扩招不仅导致本科生、研究生大幅增加,而且使技工类学习人员减少。因此,大学就像一个工厂,源源不断的向市场输送毕业生,而市场提供的职位越来越少,使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造成另一种形式的“产能过剩”,也就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压力

2高校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适用性上滞后于社会发展给用工单位的适应性;如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这样说很多专业都没有开设这个课程,还有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显然不足。

3同时还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4大学生家长对子女就业上的指导不足,尤其是农村家庭;

5由于高校追求高就业率,某些高校要求学生必须签订三方协议,才发毕业证,对大学生就业率与失业率的统计上报存在失真现象,最后导致国家在出台就业政策不能科学的参照大学生就业率与失业率的统计数据(媒体也报道过)。

6、国家在提供给大学生的岗位供应上不足;

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将会导致对就业的有力拉动。预计在5年里,中国经济将继续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这样的话,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至少会达到560万以上,比较而言,高学历求职者的就业形势将会更为有利一些。

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渐显露出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而国外的资本、技术的介入无疑将会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其结果将会有利于吸纳一大大学毕业生人才的开发力度正在逐渐加大,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共同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4年,参加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的总数1万多,截止2008年共派遣4400多名志愿者在中西部26个省,500多个县从事志愿服务。200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人数达到15万人。批训练有素的优秀人才就业

原因二:毕业生本身的原因是最重要的

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是普遍存在以下几种心理:

(1).追热门,随大流

这一点从高考后填报志愿就可以看出,很多学生热衷于报考热门学校及专业,其实这是很盲目的。而今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农学类,而不是人们眼中计算机之类的所谓“热门”。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热衷于选择考研究生及公务员,热衷于选择待遇好的高薪高职。这就体现出了追热门的盲目心理。于是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2).过分强调职业的社会地位,找工作图轻松稳定

在新华网所做的调查中显示,有%的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的人倾向于政府部门,仅有%的人有自主创业的想法。虽然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缺乏挑战性,但相对福利待遇较好且工作稳定,因此为多数人的选择。

(3).追求高薪,期望过高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这是人之常情。当前的教育成本越来越高,大学平均每年1~2万元,对有些家庭来说还是很繁重的,有的家庭为了供孩子读书甚至借钱。所以,这些毕业生更期望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据调查,有将近30%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可接受的工资是1500~2000元,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尤其是金融危机过后,大学生的工资甚至比农民工还低。所以,低工资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我们已经有大学生去卖肉,而且是北大的,现在也不断的有媒体公开说大学生要放下架子,不是没有工作,很多岗位是招募大学生的,而大学生自己不愿意去,因为工作脏且累,大学生宁可拿2000块以下的工资去当一个白领,也不从事这些工作,而且这2000块的工资,在北京、上海等等的大城市是养不活一个大学生的。

(4).素质下降,缺乏自信心

越来越物质化的社会使青少年的素质下降,大学生的数量虽然上升了,但质量却下降了,加上沟通能力、交往能力等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工作经验的缺乏,往往使在校期间对自身未来就业的“一专多能”认识不足,如果学以致用当然最好,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只有百分之几的人在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更多的都是从事非专业的工作,因此大学生要在短暂的在校期间学好自身专业的知识之外,还要多学几门其他专业领域的专业课程,为未来就业多做准备 毕业生在求职是没有自信。3、普遍缺乏社会经验

(5)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我国%的高校本科毕业生认为,缺乏社会经验是其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大障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泽炎博士说,现今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社会工作经验,不懂得学以致用,个人能力的发挥受到极大制约,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虽然现在已经有不少大学生在社会上实习,但多数是个人行为,制度化、法制化程度不够。

三、就企业方面来讲

很多企业在发布招聘广告时,都注明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轻视年轻的大学生,将他们拒之门外。此外,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中国的企业并没有裁员,但也造成了大量的岗位流失。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可以说是雪上加霜。而且,在很多职业中存在性别歧视,尤其是机械制造、金属冶炼等方面很严重。虽然国家有相关规定,但很多企业仍会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拒绝女性求职者。最后,在更加科技化的今天,很多岗位由机器来代替人,使一些企业能够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少,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频繁跳槽: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甚至像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

四、高等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随着高校扩招,有些学校忽视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授课任务繁重,自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学校在设置专业时也没有很好的参考市场需求状况,导致市场供过于求。最后,学校应该从大学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加强校企联合,鼓励学生参加有用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该形势下做出的改善

国家:虽然存在的问题林林总总,但如此严峻的压力也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并采取一些措施以改善该状况。

一、就业新政:1、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2、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的毕业生,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3、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4、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5、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高校及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6、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所有高校都要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学习实践活动。从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7.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积极为离校后未就业回原籍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将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

二、低工资就业: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多大学生也“清醒”过来,放低自己的身价,更多的学生愿意拿汗水换明天。“工资”就业实际上是一种待业状态,但可以换取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就业机会。

三、投笔从戎:因为就业新政的推出及受今年60年国庆庆典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选择参军,一是了却自己的军人情结,一方面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磨练自己的意志。

四、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造福家乡也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五、“低经验”员工:虽然企业在招聘时时常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但也有越多的企业愿意接受“低经验”员工,这样的员工经过一系列培训后,既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又增强了毕业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忠诚度比较高。

(四)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国家虽然推出了就业新政,但是最终能否落实,落实的程度如何也让一部分人担忧。所以,希望各级政府能将该政策落实到最好,以此鼓励大学生服务基层、自主创业,对缓解就业压力能起到真切的作用。1、国家要通过政策法规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国家作为一个大的整体,要加强对整个大学生市场的宏观调控,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大立法干预,打击制作伪造学历证书、传销等不法行为,杜绝假冒者以次充好;政策上也要对大学生群体给以倾斜,关注大学生生活,针对大学生刚毕业面临的缺乏资金经验等实际问题,提供切实的帮助。另外,为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要进一步鼓励大学生向特殊岗位就业,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大学生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二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应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使学生能通过实际的操作对本专业涉及领域的知识,加深理解,并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就提前做好准备。同时学校应开设有关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的心理课程,改善大学生应对就业所持的不良心态。

高校要与用人单位配合。对社会而言,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乃务实之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产业水平,增加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同时还需要用人单位摒弃不科学的择才标准,努力作到树立适应新形式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拘一格选人才。教育机构要完善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进一步重视教学工作,摆正教学与科研的位置。其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情况结合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抓好专业设置的改革,改变原来不合理的专业设置,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针对我国目前的专业职业人才缺乏的现状适时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源,以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的人才。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畅通的就业渠道是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基础。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和专场招聘会,既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又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可以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跟踪调查已就业学生,及时了解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以掌握第一手市场需求信息和市场反馈信息。高校要借鉴国外“合作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就学期间分阶段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工作。 要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培养和物色人才。

三·企业在招聘时应转变一下观念,虽然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有数据显示,大学生刚毕业时就业率为%,而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就达到了%。可见,拥有经验的大学生更有价值,如果这些经验是你的公司给的,先培训,等有一定能力之后再加薪或升职,那么员工将会更加信赖公司。

四·大学生的做法

1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大学生要知识广博,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无论就职国有企业还是个人企业,除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自我调节,应对多变的环境。有人说:“成功=20%的智商 80%的情商”可见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因素比智力因素更可贵和重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要勇于挑战,做一个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的合格大学生

2。大学生及时关注就业信息及就业渠道,积极寻找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在大学校园里时刻的准备着,不能不学习,当然也不能再像原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首先一入校时就应当做个职业规划,自身存在哪些不足,到毕业时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通过四年学习,想要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其次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头脑,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就业储备,“成功的大门是永远都向有准备的人敞开的,"这也是与成功密不可分的,学好专业化知识,最后,摆正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发挥自身价值,施展才华。

3(1)精准了解职位,避免“跑偏”

1、乱花迷人眼,一种职业多种称呼 2、容易混肴的几对职位,清楚明了,

(2) 有目标有路径 1了解自己认识企业,才是王道2、细分目标职位

(3)抛开知识和学历,寻找个人竞争力

人之低则无敌,做对了才是聪明人,姿态应该放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不羞耻 善倾听职场达人,父母,同事的建议,在张扬个性的时代,个性可以有,最好不张扬。

(4) 装备整合,拿出你最魅力的工具 ,要清楚你的卖点未必是企业的买点,成功对接很重要,你的优势可以排列组合,千般会不如一手绝,有效信息转化为有用的信息

4、要了解你所应聘企业的情况。

首先,要了解企业的概况。企业的性质、信誉、尊龙官网的业务范围、常驻机构、用人机制等等。

其次,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要了解大致你所应聘的位置的平均工资,以及提拔和涨工资的可能性,也即个人发展空间。

第三,要针对你所了解的情况,做出分析判断,这是不是你想要去的地方。

二、要了解你所应聘的岗位情况。

首先,要对你应聘的岗位,做个初步的了解,比如所需要的业务素质、专业要求、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相对应的要求。

其次,要了解企业你所能作的几个相近的岗位

三、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5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要认识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码。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

6 1、加强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上更多的是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考虑自己多一点,考虑别人少一点,容易造成大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缺乏敬业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缺乏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差,而这些往往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过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遭遇挫折、历经磨难是正常的,大学生要向正确面对,必须保持健康的心态,科学地认识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大学生将来能真正满怀希望的投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必要一环。

   3、加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在当代大学生中,许多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潜力和前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到位,造成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牢,不够深,不够广,给将来的工作带来障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要与专业教育结合,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前景分析等专业教育活动,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4.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目前,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优秀大学生创业事迹先后在全国各大媒体播放,引起特大反响,国家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去年亲自到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看望优秀创业生苗娟等人。这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思考,也是我们未来一个就业途径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先进的集体,凝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期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与源泉,只有解决当前形势下的就业情景才能真正的发挥大学生的价值。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建设中华民族美好未来。

8根据自身特点合理选择方向。虽然大家都说就业难,社会还是需要人才的,只要能选对方向就能成为紧缺人才,毕业生的出路莫过于就业,考研,就业,考公务员还是考研,常常困扰着大部分的大学生,就业,考研也不是每个人都合适的,要决定工作方向,为自己未来的未来打算,同时,结合自己的特长,这样才能走的更远;这时,理智的思考,准确的定位,能真正的从源头上解决就业难题。

2020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篇4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辛克海

【期刊名称】《青年时代》

【年(卷),期】2015(000)021

【摘要】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毕业生数量远远大于社会就业岗位数量,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一直以来,国家和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都非常重视,希望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大学生就业。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探索我国毕业生就业趋势的发展情况。

【总页数】1页(173-17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趋势;方法

【作者】辛克海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 南充637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广东省某地方师范学院的实证分析 [j], 吴玮

2.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广东省某地方师范学院的实证分析 [j], 吴玮

3.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难就业——解析现今大学生就业形势特点及就业指导策略 [j], 马宁

4.信息不对称与大学生就业难:基于江苏省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的分析 [j], 李吉双

5.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服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对策 [j], 高海威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2020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篇5

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

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能力现状及其培养研究

  摘要:大学生基层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满足农村人才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但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基层就业能力较差,应在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就业指导服务职能,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大学生基层就业服务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能力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撑。将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问题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既是统筹城乡发展、充实新农村建设人才队伍的重要措施,也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然而,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对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也具特殊性。本研究在广泛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能力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和高校教育改革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能力的内涵

  从现有研究文献看,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着不同的理解。郑晓明(2002)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本领。谢志远(2005)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赵颂平、赵莉(2004)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涉及能力本身,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能够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核心素质群。崔海英、王淑仙、栗蕊蕊(2010)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通过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培养,所获取的能够实现就业目标和自身价值,满足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种能力的集合。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综合能力。由此,可以将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能力含义界定为:大学生能够满足基层需求,在农村基层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的综合能力。

  二、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能力实证分析

  1.被调查大学生基本情况

  课题组成员利用2009年暑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结构化访谈等形式,对驻山东农村基层工作的162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访谈。

  被调查大学生中男性占66%,女性占44%;农村籍大学生占81.5%;在校期间入党的占45.7%;通过选调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占14.8%,“三支一扶”的占11.7%,大学生“村官”占52.5%,通过特岗教师计划的占5.6%,其他占15.5%;负责的工作与所学专业非常一致的占4.3%,比较密切的占68.5%,毫不相关的占27.2%;在基层工作不足一年的占53.1%,不足三年的占39.5%,三年以上的占7.4%。

  2.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本研究主要借鉴刘新民等(2010)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分解,采用李可特五点量表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中,大学生基层就业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能够很快接受农村新的事物,具有自学的意识,懂农业基本经营知识三方面;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能够将专业知识用到农村实践活动中;团队合作能力主要包括能够识大体、顾大局,遇到问题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两方面;沟通能力主要包括能准确地向老百姓口头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很多事情上能够与领导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很多事情上能够与老百姓进行有效的沟通三方面;组织协调能力主要包括懂得恰当安排工作任务的进度,为达到目标能够整合农村各种可利用的资源两方面;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在进行交流时会顾忌别人的感受;自我调控能力主要包括对待一些事情或现象能够忍耐,会及时调整使自己尽快适应农村工作两方面;信息处理能力主要包括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能够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且及时有效两方面;应变能力主要包括对农村工作突发情况能够随机应变,遇到挫折能够非常冷静两方面;自主能力主要包括能够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工作中能独挡一面、独立完成一些工作两方面;自我认知能力主要包括愿意为自己的工作去奉献,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有一个明确定位三方面;心理承受能力主要包括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愿意承担来自工作的压力两方面;领导能力主要包括懂得怎样有效带动老百姓干事创业的士气,能够比较豁达地处理一些农村复杂事情,喜欢提出大胆新颖的思想观点,敢想敢试、不瞻前顾后四个方面;社会化程度主要包括具有一定的洞察力,懂得察言观色,比较注重自己的仪表、恰当时候能够很好地表现自己,乐意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四方面;个人特质及道德品质主要包括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对人非常客气礼貌三方面。

推荐访问: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总结三篇 下一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