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参观红色纪念馆的感想论文【四篇】-尊龙官网

时间:2022-05-18 18:10:03 来源:网友投稿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参观红色纪念馆的感想论文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参观红色纪念馆的感想论文4篇

第一篇: 参观红色纪念馆的感想论文

参观杨业功纪念馆感想

吴晓敏

10月18日,我有幸在党支部的组织下,第二次参观杨业功纪念馆。记得第一次在部队里参观完杨业功纪念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杨业功同志是一个厉行节约,生活作风严谨的领导干部。

走进明亮的纪念馆,一眼便看到了杨业功通知的戎马身影。59个春华秋实,杨业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党忠诚”的誓言。在5个部分的参观活动中,杨业功同志身上那种敢于创新、励精图治的精神让我深深为之折服,在他的带领下,我军创立了导弹部队,发射了中国首枚导弹,提高了国防能力。虽然当时的科研条件很艰苦,但是依然活跃着他们奋斗的身影,。作为首长的杨业功,从来没有特殊化,和士兵们同吃同住,在1999年的见过50周年国庆大阅兵上,他也是同普通战士一样艰苦训练,做好大家的表率。我还记得他随身携带的三件宝:大衣、水杯、方便面,这就是他孜孜不倦工作中的三个亲密战友,陪着他读过无数个忙碌的日子,见证了他一次次的成功与失败。

在参观的过程中,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眼前,为我们再现了杨业功同志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讲解员一句句声情并茂的讲解萦绕在我耳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杨业功的英雄事迹,另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之深深打动。”活到老,学到老”在杨业功同志身上真实的体现着。18岁的他虽然在高中毕业那年响应祖国的号召,弃文从武,但是,到部队的他依然不放弃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和战斗能力,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他依然以祖国安危为己任,扎实钻研,开拓创新,创造出一项项的新业绩。在他生命的末期,躺在病床上的他依然没有丢下学习,完成硕士论文,并在逝去6个月后收到了硕士生毕业证书。30多岁的他开始学习书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练习中,纪念馆墙上的书法作品是他成功的见证。在他那满满的书柜里,摆放着各类书籍。做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做为肩负祖国繁荣使命的青年们,更应该向杨业功同志学习,在学习和工作中扎实地、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携礼莫入”之门让我印象最为深刻。那时在杨业功同志上任旅长伊始,为了杜绝送礼之风而悬挂于他家大门口门楣上的横幅。在当下全国党员学习保持党员纯洁性的学习之风中,杨业功的这扇“携礼莫入”之门无疑是值得我们去用心学习的,而他也当之无愧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儿子的婚礼,只是在邀请亲友在家长聚聚,不大摆宴席;家人瞒着他到部队学习技术,被他知晓却劝其回家;下属送来家乡的土特产,却被之严厉拒绝……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中,都可以看出,在生活作风上,他是那样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着自己。节俭之风在他身上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着,一件穿了十几年的棉袄,一个用三十多年的搪瓷盆,还有那部很普通的翻盖手机,都在向参观者们诉说主人的节俭。但是,在社会公益事业上,杨业功同志却十分地慷慨大方,捐助了数名家境贫寒的莘莘学子。想想如今的社会,办事要找关系,要请客吃饭送礼,这些不良的风气,让社会变得越来越腐败,而无数的官员也纷纷因为一贪之念而落马。名表、名鞋、名皮带成为有些官员被腐败分子侵蚀的根基,我想,作为官员、作为党员,应该多想杨业功同志学习,在生活作风上严谨一些,不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腐败,厉行节俭之风,让每个党员心中都有一扇“携礼莫入”的纯洁之门,让我们的国家因为每个人的节俭而变得更加的繁荣富强,巍然的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时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第二篇: 参观红色纪念馆的感想论文

参观周邓纪念馆感想

在纪念建党95周年之际,我院党支部带领我们参观了天津市周邓纪念馆,开展了向伟人学习的活动。我们先是参观了生平厅,看到了周恩来、邓颖超同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合影照片和代表性的手迹诗词,这里记述了他们立志救国,领导爱国运动从事建党活动的早期革命历程。然后到了情怀厅,这里再现了两位伟人在革命中产生爱情,爱情激励他们献身革命的崇高情谊,赞颂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真挚情怀。最后还去放映厅看到了周总理去世时,人们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真实画面。

一进门,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周恩来,邓颖超的汉白玉雕像,题名为《情满江山》,主雕像背景是大型壁毯《海阔云舒》。雕像描述的是两位伟人耸立在高山之巅,俯瞰碧海的宏大磅礴的场面,我们看得心中波澜起伏。我们在党旗前庄严宣读了入党誓词。 然后再往里面走就是主展厅了,在这座1200平方米的大厅内,全面系统的展现了周恩来,邓颖超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一生,真实的再现了他们为创建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历程。其中有好多照片我都是第一次看到,这些照片展现的都是周总理和邓奶奶在革命历程中最为朴素,也是最为感人的一面,正是因为这些照片的“人性化”,才更加突出了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奶奶超出常人的神圣的一面。

我们只知道周总理年少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诺言,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怎样实现这句诺言的。今天看到了周总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明白了,他是在认真的履行他的诺言,或者说,他是超额完成了他的诺言。因为,他不但让中华崛起了,更是从他开始,中华开始腾飞了。这些图片中,有一句毛主席说的话,我觉得它就可以概括出周总理在中华崛起和腾飞中所起到的作用。毛主席说:“至于新中国政府的组成人员,现在还不能确定,但是,周恩来同志肯定是要有的,职务是政府总理。”难怪乎,在周总理去世时,会出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画面。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当我看到当时送别的场景时,我也落泪了,为中国失去了这样一个好总理。但是,我又从心里为周总理感到骄傲,因为,出现这样的场面,正说明了周总理在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

而同样令人敬佩的还有邓奶奶,她则为了革命而终身没有生育,在晚年70多岁了还到处视察中国的一些大型工程,可以说为中国的崛起和腾飞劳累了一辈子。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夫妻庆幸能到老,无限深情在险中,相拥相伴机缘少,革命情义万年长”的诗句,这是他们夫妻戎马一生的写照。两位伟人为祖国而生、为革命而亡。有了他们,山河为之壮丽,国魂为之昂扬;中华民族为之自豪,世界大家庭为之赞叹。

通过这次参观使我深受感动,说是参观学习更不如说是一次思想和灵魂的革命,看着伟人简朴而勤劳,充满奉献的一生,我们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誓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们会肩负起未完成的革命事业,让中华崛起腾飞之日早日到来。

第三篇: 参观红色纪念馆的感想论文

参观红岩渣滓洞·白公馆感想

2011年9月19日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所有研究生参观了重庆革命圣地—红岩革命纪念馆。让我们新时期的研究生党员不仅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更深刻领会了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来到渣滓洞,因为曾经遭遇一场后山下来的泥石流,大部分房子被破坏,现仅开放少部分,我们只能看到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时几十名党员逃出去时留下的围墙洞和当时两百多名共产党员被屠杀的所在地—一栋两层男监狱的一楼。国民党为了尽快逃跑,在1949年11月27日那天,他们把200多名共产党员分别集中关在一楼的几个房间里用机枪进行扫射,真是惨绝人寰。

渣滓洞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另有两间平房作女牢。这里面积很小,没有《红岩》小说中描写的那么宽阔。几百号人被关押在这里,可以想象环境的恶劣。为了从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斗志,特务们特意在渣滓洞内院墙上写“青春一去不复返,仔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等标语。渣滓洞外院墙上有一段很特殊的标语,是训示特务的。

——“领导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领导看到、想到、听到、做到”。远观渣滓洞,实实在在的很平凡,和小说里的阴森气氛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往往最黑暗的地方反而最不起眼。

渣滓洞关押的主要是革命大众,白公馆则主要关押政治犯。监狱的大楼比渣滓洞要高大。带有浓厚的民国建筑风格。特别是那个青天白日的党徽格外的刺眼。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罗卜头”等皆是被囚禁于此。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关押于此。小说《红岩》再现了监狱内部残酷恐怖的囚禁生涯,及革命党人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也许只有我们来到这里才能深刻体会到烈士们当年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环境在歌乐山上,除了这两座大监狱,风景倒是很美,青山绿水的所在。只是漫步其中,无数的遗址却会提醒你,这里不是天堂。

红岩精神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歌乐山麓、嘉陵江畔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用生命与热血锤炼、培育、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实根基。“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红梅赞唱出了红岩英烈从容淡定、大义凛然的革命情怀,唱出了中华儿女坚贞不屈、执着追求的不朽足迹。

英勇斗敌、舍己为人的许云峰;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江姐;视死如归、铮铮铁骨的陈然;天真瘦弱、机智顽强的小萝卜头……在五星红旗升起的苍穹之上是一位位革命烈士的遗像,他们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为了黑暗中的那一线光明,用自己孱弱的身躯、不挠的意志,坚持不懈地与敌人周旋。“你们的刑具是用竹子做的,我的意志是用钢铁做的”江姐的声音振聋发聩,正是那份坚守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理想的革命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气铸成的红岩精神才最终战胜冰冷的脚镣、手铐、烙铁、皮鞭、老虎凳,让星星之火变作夺目的辉煌,让低沉的啜泣变作幸福的笑声,让昔日的东亚病夫变作今日的经济。

身陷囹圄的先烈们冒着生命危险缝制的象征着革命胜利的“狱中红旗”,随时可能牺牲的地下工作者刻在硬币背后的“最后一次党费”,江姐教育儿子的“继父母之遗志,踏革命之道路,建设祖国”却“粗茶淡饭足矣”; 小萝卜头追问妈妈的“棺材是什么”和妈妈告诉他的“进了棺材,便彻底自由了”……红岩,那一个个难忘的名字,一段段熟悉的故事,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自由的悲壮史诗,更是当代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十九年,足以让老虎凳上的血腥味被阵阵花香湮没;五十九年,足以让历史沉淀为纪念馆中的片片黄纸;五十九年,足以让记忆遗忘、让仇恨消退,却不能够让侵略者用一纸教科书蒙昧年轻的生命,不能够让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跌倒在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里。

烈士们早已牺牲了,但是他们的灵魂还在这里,精神还在这里。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我觉得我们都需要这一种红岩精神: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不屈不挠的奋斗。

我们纪念先烈,我们感受坚贞。

第四篇: 参观红色纪念馆的感想论文

参观红岩渣滓洞·白公馆感想

2011年9月19日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所有研究生参观了重庆革命圣地—红岩革命纪念馆。让我们新时期的研究生党员不仅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更深刻领会了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来到渣滓洞,因为曾经遭遇一场后山下来的泥石流,大部分房子被破坏,现仅开放少部分,我们只能看到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时几十名党员逃出去时留下的围墙洞和当时两百多名共产党员被屠杀的所在地—一栋两层男监狱的一楼。国民党为了尽快逃跑,在1949年11月27日那天,他们把200多名共产党员分别集中关在一楼的几个房间里用机枪进行扫射,真是惨绝人寰。

渣滓洞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另有两间平房作女牢。这里面积很小,没有《红岩》小说中描写的那么宽阔。几百号人被关押在这里,可以想象环境的恶劣。为了从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斗志,特务们特意在渣滓洞内院墙上写“青春一去不复返,仔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等标语。渣滓洞外院墙上有一段很特殊的标语,是训示特务的。

——“领导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领导看到、想到、听到、做到”。远观渣滓洞,实实在在的很平凡,和小说里的阴森气氛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往往最黑暗的地方反而最不起眼。

渣滓洞关押的主要是革命大众,白公馆则主要关押政治犯。监狱的大楼比渣滓洞要高大。带有浓厚的民国建筑风格。特别是那个青天白日的党徽格外的刺眼。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罗卜头”等皆是被囚禁于此。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关押于此。小说《红岩》再现了监狱内部残酷恐怖的囚禁生涯,及革命党人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也许只有我们来到这里才能深刻体会到烈士们当年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环境在歌乐山上,除了这两座大监狱,风景倒是很美,青山绿水的所在。只是漫步其中,无数的遗址却会提醒你,这里不是天堂。

红岩精神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歌乐山麓、嘉陵江畔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用生命与热血锤炼、培育、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实根基。“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红梅赞唱出了红岩英烈从容淡定、大义凛然的革命情怀,唱出了中华儿女坚贞不屈、执着追求的不朽足迹。

英勇斗敌、的;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视死如归、铮铮铁骨的;天真瘦弱、机智顽强的小萝卜头……在升起的苍穹之上是一位位的,他们为了新中国、为了、为了黑暗中的那一线光明,用自己孱弱的身躯、不挠的意志,坚持不懈地与敌人。“你们的是用做的,我的意志是用钢铁做的”江姐的声音振聋发聩,正是那份坚守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理想的革命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气铸成的红岩精神才最终战胜冰冷的脚镣、手铐、、皮鞭、,让星星之火变作夺目的辉煌,让低沉的变作幸福的笑声,让昔日的变作今日的经济强国。

的先烈们冒着生命危险缝制的象征着革命胜利的“狱中”,随时可能牺牲的地下工作者刻在背后的“最后一次”,江姐教育儿子的“之遗志,踏革命之道路,建设祖国”却“粗茶淡饭足矣”;小萝卜头追问妈妈的“棺材是什么”和妈妈告诉他的“进了棺材,便彻底自由了”……红岩,那一个个难忘的名字,一段段熟悉的故事,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自由的悲壮史诗,更是当代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十九年,足以让老虎凳上的血腥味被阵阵花香;五十九年,足以让历史沉淀为纪念馆中的片片黄纸;五十九年,足以让记忆遗忘、让仇恨消退,却不能够让侵略者用一纸教科书蒙昧年轻的生命,不能够让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跌倒在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里。

烈士们早已牺牲了,但是他们的灵魂还在这里,精神还在这里。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我觉得我们都需要这一种红岩精神: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不屈不挠的奋斗。

我们纪念先烈,我们感受坚贞。

推荐访问: 感想

网站地图